12月8日,由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承建的甘肅渭(源)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嶺特長隧道出口段左右線11公里率先安全貫通,標志著該項被譽為隧道建設史上罕見的世界性難題工程建設實現關鍵性節點突破。
貫通儀式
木寨嶺特長隧道全長15.2公里,建成后將成為全國第二長、甘肅省第一長隧道。隧道穿越漳河與洮河分水嶺,橫跨漳縣、岷縣,地處高原高寒、強地震帶,穿越6處褶皺和12條大斷層破碎帶及軟弱炭質板巖地層,高地應力集中、地質構造復雜、斷裂活動強烈,極易發生大變形,施工難度極大,安全風險極高,是國內外公路隧道建設中極為罕見的世界性難題。
該隧道設計分為進口段、中段、出口段施工,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承建出口段雙線長11公里,最高海拔3252米,最大埋深約629米,均為五級圍巖,屬極高地應力區,是施工難度最大的區段。施工前期,勘察設計及工程施工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很難預測圍巖變形的變化規律。木寨嶺隧道圍巖最高受壓達38.38兆帕,施工中多次出現大變形,單日變形量可達百毫米以上,隧道頂部搭設拱架用不了幾天,就能變形扭成麻花狀。
掌子面鉆孔作業
“相當于在豆腐渣中打隧道。”項目負責人陳文淵介紹。即使小心翼翼掘進和支護緊跟,支護結構也難以支撐周圍巖石的形變,初期支護頻頻開裂、掉塊,甚至出現噴射混凝土的情況,變形折斷的支撐鋼架需頻繁拆換,花費數天掘進幾米的隧道又被泥漿、碎石填回,施工難度突破了地下工程界所遵從的理論和認知水平,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施工難度最大的公路隧道之一。
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以及海拔高、植被少、氧氣稀薄等艱苦的施工作業環境,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項目部與建設、設計單位積極溝通,在工地現場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打破傳統施工方法,引進中國科學院何滿潮院士團隊的NPR錨索施工工藝,在隧道中進行錨索支護試驗探索,實現支護由被動變為主動,為隧道成功套上“緊箍咒”,有效抑制了隧道大變形,成功破解木寨嶺隧道施工技術難題。
同時,他們應用“四新”技術,使用大型懸臂掘進機、多功能掛布臺車、多功能鉆機、輕質玻璃鋼逃生管道、三維激光斷面掃描等先進設備和技術,有效提高了圍巖整體穩定性,確保了施工安全質量,提升了施工效率,為隧道順利貫通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NPR錨索施工工藝已在木寨嶺隧道成功推廣,徹底扭轉了前期頻繁換拱、資源浪費、進度緩慢的被動局面。
隧道正線
該公司承建的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嶺隧道出口段分為4次階段性貫通。此次木寨嶺隧道左線3號斜井掘進至分界里程、右線2號斜井至3號斜井的順利貫通,標志著該標段掘進施工任務全部完成,實現了隧道出口段的全部貫通,為木寨嶺隧道整體貫通及渭武高速公路全線早日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渭武高速公路主線全長243.5公里,北接在建的臨洮至渭源高速公路、已建成的蘭州至臨洮高速公路,南接已建成的武都至罐子溝高速公路,是蘭州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G75)甘肅境內的重要組成路段,甘肅省通達四川、重慶、貴州等出海通道的重要南出口公路,也是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間最便捷的交通要道。渭武高速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推動沿線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助力甘肅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發展躍上新臺階。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