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軌道交通(包括在建)總里程突破900公里,運營里程居全國第四、全球第四。”這一數據背后,是無數市民對軌道交通建設的好奇:地下是否會被“挖空”?地鐵穿樓而過是否安全?噪音如何解決?近日,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何川,從技術突破、民生關切到城市戰略,深度解讀成都地鐵的“成長密碼”。
人物名片:何川
交通隧道設計理論與智能建造方向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他作為盾構技術的重要推動者,20余年扎根于大型復雜隧道的結構分析與安全控制細分領域研究,他先后成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等,一步步“盾構”出他的隧道之路。
盾構機“啃”出地下安全網
“過去修一條地鐵要10年,現在只需5年,盾構技術是關鍵。”談及成都地鐵的飛速發展,何川將功勞歸于一項大國重器——盾構機。
成都地質條件復雜,富水砂卵石地層曾讓傳統施工方法舉步維艱。“早期用明挖法,一開工就封路,噪聲大、工期長;礦山法風險較高,人工挖掘一個月只能推進幾十米。”何川回憶,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鐵1號線工程正式開建,團隊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在松軟含水地層中安全掘進?
答案藏在“中國造”盾構機里。何川形象地比喻:“盾構機前端刀盤像‘巨型剃須刀’,旋轉切削土體;中段盾殼支撐隧道,后方自動拼裝管片,全程密閉作業。”這一技術將坍塌風險降至近乎為零,效率卻成倍提升。“過去月掘進50米已是極限,如今最快可達500米,高峰期曾有170多臺盾構機同時掘進,這是有記錄的規模最大的盾構施工現場。”
建設團隊針對富水砂卵石地層改良盾構技術,首創“土壓平衡控制”工法,攻克了沉降難題。“如今,成都16條地鐵線全部采用盾構法,穿過數百棟建筑、河流甚至高鐵軌道,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何川說。
噪聲與“地鐵穿樓”的科學答案
技術突破帶來效率飛躍,但市民的疑慮并未減少。“家門口修地鐵,噪聲怎么解決?”“隧道從樓底穿過,房子會塌嗎?”面對這些問題,何川坦言:“理解擔憂,但科學可解。”
“施工中采用圍擋封閉、夜間停用高噪音設備等方式;運營期通過鋼軌減振、聲屏障隔離,將噪音控制在環保標準內。”他詳細地解釋了施工期與運營期的降噪措施。“未來,磁懸浮等零噪音技術或將成為新方向。”何川說。
對于“地鐵穿樓”的安全焦慮,何川通過數據回應:“盾構機掘進時,隧道與建筑基礎的最小距離可控制在3米內,通過實時監測和地層加固,沉降誤差不超過5毫米。”成都地鐵已成功下穿春熙路商圈、錦江及多棟高層建筑,“這背后就是毫米級的精準控制技術”。
“過去十年,成都地鐵從0到900公里;未來十年,它將成為城市群的‘血脈’。”談及規劃,何川將目光投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他分析,目前,成都軌道交通線網密度為0.44公里/平方公里。“下一步需加密線網、縮短換乘時間,并推動市域鐵路與地鐵‘無縫銜接’。”何川還特別提到成德眉資同城化,“通過軌道聯通,成都的輻射力將覆蓋周邊2000萬人口,助推經濟圈從‘雙核’走向‘網狀’。”
但技術挑戰依舊存在。成都地下37米厚的富水砂卵石層、復雜地質交界面,以及網格化線網帶來的深層穿越難題,仍是科研重點。“我們正攻關‘智慧盾構’技術,通過AI實時調控掘進參數,讓地鐵建設更安全高效。”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