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盾構機,看到這個龐然大物,我感到既敬畏又興奮。”自2015年畢業進入長株潭城際鐵路項目起,魏哲便開始了與盾構機相伴的日子。為了早日征服這臺“鋼鐵巨龍”,天性愛“較真兒”的魏哲編制了一本“問題日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各種問題和自己尋求的解答。也正是這種求知若渴的態度,讓魏哲從一個“技術小白”一步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
“90后”的魏哲,現任中鐵十四局隧道公司穗莞深城際項目副總工程師,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鐵路向上向善好青年”以及中國鐵建授予的“中國鐵建技術能手”“青年崗位能手”“工人先鋒獎章”等榮譽稱號。
魏哲在隧道內指揮作業
時間撥回到2016年3月,魏哲來到中鐵十四局長沙地鐵3號線5標項目。該工程盾構區間需穿越形成于3億年前的泥盆紀湘江巖溶發育區,區域的溶洞及溶蝕空洞位置和深度無規律分布,宛如一個巨大的蜂巢,溶洞見洞率高達80.6%,平均每隔1米就有1個溶洞,施工難度極大。
盾構掘進過程中,受地質影響,盾構刀具出現了大量崩齒、損壞現象,嚴重影響盾構施工進度,增加了施工成本。為了減少刀具損耗、降低進倉作業頻次、提高掘進效率、控制施工成本,魏哲帶領項目攻關團隊與刀具廠家數次溝通研究刀具的適應性問題,提出“打破傳統刀具結構形式,在原結構形式上增大滾刀扁齒合金鑲嵌深度,優化扁齒刀圈耐磨涂層”的布置,不僅成功減少了刀具崩齒率,還使盾構機刀具在同類型地層使用壽命提升了5至8倍。盾構拆解施工中,魏哲編制的《泥水盾構機“洞內拆解”施工方案》成為技術指導,整個施工過程未對盾構機造成任何破壞,且拆除時間比預計時間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2020年6月,魏哲被調往國內連續下穿海域距離最長、連續掘進高強度花崗巖地層距離最長的海底隧道——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項目,開始了他的新一輪盾構之旅。由于盾構機需要長距離在海底、硬巖、高水壓狀態下獨頭掘進,風險較高,對盾構機各方面性能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盾構新旅程,魏哲忐忑中多了一份從容自信。在項目盾構機分體始發階段,管片采用拼裝機拖拽運輸,經常會造成管片損壞,增加了施工成本。為解決這個問題,魏哲牽頭現場技術人員研究創新管片運輸工裝,節省人工費13萬余元。
“他要求比施工規范嚴格得多,按照規范,管片拼裝錯臺量在12毫米以內就行,但他要求必須控制在5毫米內。”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項目盾構機機長黨偉兵在談起魏哲時評價道。在魏哲嚴苛的要求下,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右線已順利穿越深中通道人工島,正向著載滿希望的隧道盡頭掘進著,而魏哲也在用一貫的堅守與執著,譜寫著自己的青春華章……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