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市政府同意,廣州市民政局印發實施新修訂的《廣州市地鐵車站命名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則》旨在進一步做好地鐵車站命名工作,加強地鐵車站名稱管理,提高命名工作效率,保護利用老地名,傳承地名文化。
記者了解到,《規則》共13條,明確地鐵車站命名后應保持穩定,一般不應更名。確需更名的,由市民政局、地鐵交通經營單位根據地名管理法規有關規定和職責分工充分論證,按規定開展風險評估。此外,《規則》第二條指出,“本市行政區域內地鐵車站的命名適用本規則。”即此《規則》不包括有軌電車車站、輕軌車站、BRT車站和屬于國家鐵路的城際鐵路站點名稱。
注重市區部門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規則》明確了市區相關部門職責。市民政局根據市政府工作安排牽頭開展本市地鐵車站命名工作。市發展改革、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文化廣電旅游、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部門,各區人民政府以及地鐵交通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地鐵車站命名工作。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做好本轄區內的地鐵車站命名工作,協助解決有關各方的分歧和矛盾。
強調保護利用老地名,傳承地名文化
《規則》明確了地名傳承保護要求。地鐵車站命名應當遵循“名地相符、指示明晰、用字規范、詞語簡潔”的原則,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地理和地方特色,優先使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老地名派生命名,遵守國家、省、市地名管理法規關于地名命名的相關規定。
同時,《規則》強調,地鐵車站更名應當遵循“有利于保護傳承地名文化、確保交通安全、方便群眾出行、厲行節約”等原則。
細化車站命名規則,注重可操作性
在命名規則方面,《規則》明確,地鐵車站一般按照以下順序派生命名:
(一)站位所在的區片或村落、鎮(街道)名稱;
(二)與車站相連或相近的標志性公共場所、建筑物名稱;
(三)站位所在的道路名稱;
(四)無上述名稱或上述名稱不合適,以及征求意見的相關方未能對地鐵車站的擬命名名稱達成一致的,由地鐵交通經營單位根據征求意見情況選定命名方案,并按程序報批。
規范使用標準名稱,避免誤導公眾
針對標準地名使用管理,《規則》指出,經批準命名的地鐵車站名稱為標準地名,相關部門和地鐵交通經營單位因工程立項、規劃、設計、建設等需要,在網絡、工地、文件、標志牌、標識等載體或平臺上對外公布、懸掛、張貼、宣傳使用的地鐵車站的項目名稱、規劃名稱或工程名稱,應當特別說明或在顯著位置注明,避免誤導公眾。
堅持禁止性規定,確保名稱規范
地鐵車站命名還需遵守哪些原則?《規則》明確:
(一)不得使用樓盤(小區)、企業字號、商標名稱以及商業性建筑物、設施名稱;
(二)不得使用標點符號;
(三)不得與本市或與本市互聯互通的外地地鐵線網的地鐵車站重名,避免同音、近音、歧義;
(四)不得采用兩個及以上的區片名稱或其他名稱重疊命名;但為避免重名,采用單個區片或村落、鎮(街道)名稱與本條第(三)項沖突、又無其他合適名稱的情況除外;
(五)不得違反國家、省、市地名管理法規的其它禁止性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明確命名更名流程,強調名稱穩定
此外,《規則》明確了地鐵車站命名程序。地鐵車站命名由市民政局、地鐵交通經營單位根據地名管理法規有關規定和職責分工進行前期調研論證和審核,包括初擬名稱,現場查驗,征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意見,專家論證等。
《規則》強調,地鐵車站命名后應保持穩定,一般不應更名。確需更名的,由市民政局、地鐵交通經營單位根據地名管理法規有關規定和職責分工充分論證,按規定開展風險評估。
點擊鏈接,可閱讀《規則》全文:
http://mzj.gz.gov.cn/gkmlpt/content/8/8778/post_8778841.html#345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