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歷經48個小時連續奮戰,由中鐵大橋局集團承建的津濰高鐵濟南聯絡線控制性工程(濟濱高鐵)——濟陽黃河公鐵兩用特大橋p40號主墩承臺澆筑順利完成。標志著大橋進入主墩墩身結構施工,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p40號主墩承臺為啞鈴型結構,尺寸長51.1米,寬23.2米,高5米,承臺內置鋼筋541余噸,采用c45混凝土,澆筑方量約5500方,面積相當于2.5個標準籃球場大小,近500輛12方混凝土罐車連續運輸及澆筑。
根據設計方案,該承臺為大體積混凝土承臺,存在單次澆筑混凝土方量大,質量控制難度大,人機料組織配合復雜等難題。承臺施工前為確保此次混凝土澆筑高質量安全順利完成,項目部嚴格落實濟濱高鐵黨建聯盟部署,制定了周密的施工措施計劃和完善的預案,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沖鋒在前,通過領導帶班、技術質量管理人員全過程跟蹤指導進一步壓實責任矩陣。
為實現溫度控制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以實現對混凝土降溫速率的精確控制目標,防止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開裂,澆筑前在承臺內預埋了溫度傳感器,布設了冷卻水循環系統,自動監測內部溫度、冷卻水流量等參數,結合內置智能溫控算法,自動控制每根冷卻水管通水時長和流量。
“現場兩個拌和站,20輛混凝土攪拌車不間斷供應混凝土,3臺汽車泵同時作業,白夜兩班共80名工人邊澆筑邊振搗,確保混凝土密實結合。”項目總工牛偉鋒介紹,p40號主墩承臺基坑深度達7m,基坑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嚴格按照方案執行,嚴控基坑邊坡坡度、頂面設截水擋墻、底面設集水井、臨邊設防護欄桿及警示標牌,施工標準化程度高。
濟濱高鐵是山東省城際鐵路網之北部沿海通道、濟南都市圈城際鐵路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鐵路網“八縱八橫”快速通道主骨架京滬、青太通道的重要聯絡線,更是山東人民翹首以盼的發展之路、民生之路。濟濱高鐵新建正線全長145.299km,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濟濱高鐵2標位于濟南市高新區、章丘區、濟陽區,項目工期48個月,項目合同額約27個億,標段線路全長13.863km,全線均為橋梁,其中東引橋2.110km、公鐵共建段2.192km、西引橋9.561km(不含簡支梁預制架設) 。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帶動沿線重要城鎮間的城際客流快速出行,實現魯北地區對外互聯互通,形成東濱城市群與濟南間的客運快速通道,對于實施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改善區域交通條件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