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燃油車和純電動車,零排放的氫能車也成為交通出行的新工具。但裝載其中的燃料電池續航里程、使用壽命、冬季能否正常運行,一直是掣肘氫能車大規模落地的技術“命門”。
難題正在北京加速破解。記者近日探訪獲悉,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已經落地北京經開區,即將在今年年底建成、明年投產。這是北京氫能領域引入的最大外資項目,未來將導入豐田技術、合力研發國產化的燃料電池,實現使用壽命突破3萬小時、零下30攝氏度依然可以正常啟動的燃料電池系統大規模量產。
東南六環外,豐田燃料電池項目生產工廠的金屬框架搭了起來,隔壁的研發樓也已經“長”出地面。明年這個時候,將產出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氫燃料電池系統。
“三十年前,大家都還琢磨著如何做好燃油車的時候,豐田已經開始研發氫燃料車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凱說。項目竣工投產后,將集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形成年產1萬臺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能力,預計達產后每年產值超30億元。
未來這里將成為一座智能工廠。“除了裝配環節需要少量的人工,其他環節可以實現全自動生產。”楊凱說,工廠本身按照綠色建筑二級標準建造,未來將通過太陽能發電等方式,打造一座綠色工廠。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氫燃料客車大規模示范應用,12米長的大巴車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環境中都能正常啟動。
燃料電池汽車能否告別純電動汽車的“趴窩”問題?在簽約成立后三年時間里,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公司已經集合了60多名中日研發人員。楊凱透露了攻克燃料電池技術的“三步走”戰略:完成部分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通過電池片數的增加提升電池功率和性能、實現核心技術研發。
這就好比一部手機的研發和生產,先生產其中一部分的零部件,再瞄準最關鍵的機芯。“手機里的‘機芯’就相當于燃料電池里的電堆。”楊凱說,過去三年,公司已開發出90千瓦、100千瓦功率的燃料電池系統,實現了長達3萬小時以上的超長耐久性能,并在多家車企的多款車型上應用。3萬小時相當于一輛每天跑10小時的商用車,可以連跑8年,在使用壽命上也高于業內水平。
成本是掣肘燃料電池汽車的另一大障礙。項目落地后,將進一步加快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普及,解決成本難題。此外,1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也正在研發中,主要面向氫燃料重卡汽車使用。
伴隨著燃料電池項目的落地,產業鏈上下游也有望在經開區加速集聚。
“隨著豐田燃料電池項目落地,下一步將在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方面吸引一批高精尖企業落地,增強上下游協同,不斷完善氫能產業鏈。”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說,針對當前氫能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目標,經開區將積極推動氫能制、儲、運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和燃料電池系統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針對氫能產業發展初期不同類型企業遇到的不同問題,匹配相應政策予以支持;在關注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的同時,支持將燃料電池汽車和自動駕駛相結合探索商用車低碳轉型新路徑,支持企業利用經開區物流場景豐富、標準廠房集聚的優勢,拓寬氫能在交通、電力、建筑等領域的多元化應用。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