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被譽為下一代二次清潔能源,但氫氣的存儲和輸運一直以來是阻礙氫能源大規模應用的瓶頸。水分子是非常豐富的綠色氫源。那么如何讓水中取氫的反應在更低溫、高效的發生,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科研人員。
2010年,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石川在分析一次實驗結果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新的立方碳化鉬材料,它在室溫就可以將水解離產生氫氣?!罢沁@個被認為是亞穩態的晶相,為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我們點燃了希望。”
之后,石川跟北京大學相關的團隊合作,經過7年磨礪,研究成果“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榮獲“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傳統的氧化物制氫是在較高溫下完成的,這就導致水的轉化率比較低。我們研發的新型催化材料是碳化物,可以在低溫的環境下從水中提取氫,產生氫氣。不僅大大提高了轉化率,而且提升了氫氣的純度。” 石川說。
該研究通過水和甲醇低溫液相重整反應原位產氫,在釋放出甲醇中存儲的氫氣的同時,也解離了等摩爾的水而釋放出額外的氫氣,同時,甲醇便于運輸,因此,成為利用氫能的可行途徑。這種反應裝置簡單、能耗低,容易車載或耦合于聚合物電解質膜燃料電池中,且釋放出的氫氣重量占比達18.8%。這種“金蟬脫殼”的方法能夠有效地解決氫氣儲存、運輸及應用的難題,也讓新型催化劑成為綠色轉型的中國名片。
石川說,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可能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留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研究工作貴在堅持。
十余年來,石川面向我國能源和環境的重大戰略目標,開發新型催化材料和外場耦合催化反應新過程。針對低濃度氣體污染物,建立并發展了“存儲-再生”循環凈化的新方法。從探究關鍵科學問題到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在汽車尾氣和室內空氣的凈化材料以及能源相關的小分子活化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國內外同行認可的創新研究成果。
“我帶領團隊一直在探尋,如何將分子篩篩分分子的性質用到氣體污染物凈化中,成為服務人類的治霾神器。分子篩非常智能,它可以選擇性地將某些氣體污染物富集存儲起來,那么難點就是如何原位消除富集的污染物,實現分子篩的循環再利用。目前,我們正與知名環保企業展開深度聯合攻關,為守護藍天貢獻自己的科技力量?!笔ㄕf。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