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1、電解水制氫隔膜廠商刻沃刻科技再獲千萬級融資
近日,專注于氫能源領域制氫隔膜研究的中山市刻沃刻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線性資本領投,老股東險峰長青跟投,明德資本持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了解,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產品研發、產線及配套設施擴建以及團隊擴張。
2、全球最大“綠氫+”煤制烯烴項目全線封頂
近日,由山東電建一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綠氫+”煤制烯烴項目——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項目五臺主廠房全部封頂。該項目一期投資478億元,采用綠氫與現代煤化工融合協同生產工藝,烯烴總產能為300萬噸/年,建設260萬噸/年煤制烯烴和配套40萬噸/年植入綠氫耦合制烯烴工程,是目前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煤制烯烴,也是全球唯一一個規模化用綠氫替代化石能源生產烯烴的項目。
3、國際上商業示范的單體產氫量最大的堿性電解槽成功投運
11月8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研制的國際首套1300標準立方米/小時堿性電解水制氫系統,在華能四川彭州制氫站順利滿負荷產氫。標志著國際上商業示范的單體產氫量最大的堿性電解槽成功投運,對推動我國綠氫產業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制氫系統由華能四川公司與華能清能院合作研制。
行業大勢
1、中國60多個綠氫項目將在2025年前后達產
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在開幕式上表示,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400余座,其中在營的有280座,居于世界首位。燃料電池汽車累計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3000輛,居世界第三。其中,燃料電池商用車保有量居世界首位。蔣利軍還表示,去年我國綠氫項目裝機容量達到了800多MW,占全球的33%,目前全國公布的綠氫項目已經有60多個,并將在2025年前后先后達產。屆時,我國綠氫產業將達到60多萬噸/年。
2、上海應物所成功實現十千瓦級固體氧化物共電解二氧化碳/水蒸氣制備氫碳比可調的合成氣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SOEC團隊已掌握了高溫共電解制備合成氣的關鍵技術。團隊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成功研制了十千瓦級高溫共電解裝置,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工藝包,并在2023年6月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及高校組成的專家團隊的技術驗收。該裝置電解功率最高為10.14 千瓦,CO2單程轉化率為77.9%,合成氣產生速率3.08 Nm3/h,合成氣中H2/CO比值可在1.3-4.8范圍內調節,裝置穩定運行達210小時。
3、五方共建四川攀枝花液氫應用示范區
11月6日,一汽解放與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攀枝花市釩鈦高新區政府、四川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等五方在攀枝花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次合作旨在共同建設攀枝花液氫應用示范區,推動液氫產業的商業化進程,并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氫能產業發展樹立新的標桿。
國際視野
1、氫氣嚴重短缺!全球燃料電池龍頭股價暴跌超40%
據普拉格能源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營收1.99億美元,大幅不及市場預期;凈虧損2.83億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1.71億美元。普拉格能源表示,北美氫能源網絡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挑戰,主要是嚴重的氫氣短缺,使得公司業績不佳。氫氣短缺對服務成本產生了負面影響,也影響了運營設備升級的時間。普拉格能源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燃料電池公司。
2、TES在加拿大投資40億美元的綠氫工廠,生產零排放合成天然氣
比利時氫能初創公司Tree Energy Solutions,近日宣布將在加拿大魁北克州投資40億美元,在該地興建工廠,利用綠氫生產合成天然氣。TES Canada將主導該魁北克項目,計劃到2028年每年生產70,000噸綠氫,這是迄今為止加拿大承諾的最大項目之一。TES公司表示,項目中大部分產能將用于生產合成天然氣,這是一種幾乎零排放的燃料,通過結合捕獲的碳和綠氫生產。
3、巴拉德再獲加拿大太平洋鐵路2.4MW燃料電池發動機訂單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堪薩斯城分公司Canadian Pacific Kansas City已向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再次訂購額外2.4MW的燃料電池發動機訂單,以支持其氫能動力機車的擴展計劃。這次訂單的12臺200MW的燃料電池發動機計劃于2023年年底交付,預計于2024年投入使用。在過去的兩年中,巴拉德已經為CPKC供應了38臺燃料電池發動機,總共燃料電池功率達到7.6MW。
4、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公司合作開發世界上最大綠氨平臺
10月30日,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 (Petronas) 的清潔能源部門 Gentari和 Greenko 創始人成立的 AM Green 共同簽署協議,與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的附屬公司合作,到 2030 年每年生產 500 萬噸 (MTPA) 綠色氨,相當于約 1 MTPA 綠色氫。預計將于2025年底開始通過該平臺向德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主要經合組織市場出口綠色氨。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