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北京公交集團正式承接通州區域全部70條公交線路,同時通州及中心城區部分線路駕駛員率先佩戴情緒感知手環,利用科技手段加強駕駛員身心健康管理。
據介紹,情緒感知手環看起來像一塊白“表盤”、黑表帶的手表。這個為駕駛員定制的手環可以進行七種體征監測,包括體溫、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運動、血壓、睡眠,還可以監測抑郁、焦慮等情緒狀態。為公交司機配感知手環,可以實現實時測量、異常預警、線下核查、情緒感知,為公交司機心理健康提供堅實保障,生動彰顯了北京公交集團“以人為本”理念,這一暖心之舉,贏得了社會輿論的廣泛稱贊。
目前,全國約有100萬名公交司機,每天承擔著1.9億人次的公交出行,安全責任重大。公交司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著安全行車。近年來,公交駕駛員的身心健康問題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如何關愛公交司機身心健康提出意見建議。比如,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周淑英向全國人大會議建議,加強公交駕駛員的身心健康管理,每年對從業司機體檢兩次,加強心理健康輔導。
強化公交司機的身心健康管理,既重要又迫切。公交司機的個人年齡、身體狀況各不相同,盡管各地公交公司積極推行公交司機定期體檢制度,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難以排除一些意外情況發生。如公交司機在行駛中突發腦溢血等疾病,危及其本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國務院安委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提出:匯聚消防安全、交通運輸、城市生命線、大型綜合體等城市風險感知數據,加快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系統。北京公交集團為駕駛員配置感知手環,應用主動安全預警系統和異常行為判別系統,借助現代科技力量,對駕駛員的身心異常情況實現提前預警。
在此基礎上,還能由點及面、舉一反三,精準研判,及時發現共性和規律性問題,有的放矢、靶向施策,做到抓早抓小、防患未然,并為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系統加力賦能。因此,此舉既蘊含著對于駕駛員個體的人文關懷,也能及時掐掉交通事故發生的“捻子”,為公共安全多上一道“保險”,取得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
這種科技創安的思路和做法,不僅可以在其他地方的公交系統推廣,也能為其他領域安全生產提供有益借鑒。目前我國有3000萬貨車司機,不少司機健康意識欠缺,心理壓力大,健康問題堪憂。倘若貨運企業也能為貨車司機們配置情緒感知手環,同樣可以用技術來消解“帶病開車”發現難等難點痛點,使道路貨運運輸事故率大幅降低。
安全生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安全是企業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效益。有安全經濟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研究結論:一分錢的安全投入可產生五分錢的經濟效益。各地各有關方面應堅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牢抓實安全生產,勇于開拓創新,為安全不惜投入,努力強化科技支撐和供給,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舉,多管齊下,使安全防線越來越牢固,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這正是北京公交集團為駕駛員配置感知手環帶來的有益啟示。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