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能源服務聚焦民生,能源區域合作邁出堅實步伐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連續出臺優化電力、燃氣接入營商環境改革方案。通過流程再造、告知承諾等改革舉措,推動我國“獲得電力”指標持續提升,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該項指標排名進一步提升至第12名。燃氣接入營商環境也得到較大改善,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能源建設聚焦民生需求,通過政策引導,全市充電樁車樁比達到1.1∶1,為新能源汽車推廣營造良好環境。電力架空線入地整治累計竣工規模超260公里。按照每戶8千瓦標準,完成315萬戶居民電能計量表前供電設施擴容改造。中心城區供電可靠性提升到99.994%。崇明農村電網完成新一輪升級改造,“兩率一戶”在全國率先達標。完成老舊隱患燃氣管網改造近300公里,居民住宅老舊立管改造40萬戶,供氣安全性有效提升。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區域能源合作不斷深入發展。如東-崇明天然氣管道順利通氣,崇明-南通電力聯網加快推進,與浙江共同推進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長三角地區能源互通互聯水平不斷提高,能源合作發展機制邁上新臺階。
二、發展形勢和挑戰
(一)發展形勢
一方面,能源發展迎來動能轉換期,可再生能源將以更快速度發展。從需求側看,用能需求再電氣化、低碳化趨勢明顯,集成電路等新產業、5G和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將成為推動上海能源需求增長的新動能。隨著能源科技進步,儲能和電動汽車的普及將進一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從供給側看,風電、光伏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將逐步平價上網,這將助推能源轉型。面對市內可再生能源資源瓶頸,本市低碳發展仍需大規模新增市外來電,新的特高壓通道建設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能源安全步入“立破”銜接期,需高度關注能源轉型風險。能源安全轉型要求“先立后破”,要求兼顧低碳效率和安全。能源低碳轉型要求能源供應從化石能源為主轉向更多發揮可再生能源作用,未來國內對低碳清潔能源的需求將大幅增加,但低碳新動能培育需要一個過程,這對本市能源保供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面臨挑戰
“十四五”期間,上海能源發展形勢緊迫、任務艱巨,如何有效解決和應對能源發展面臨的矛盾和挑戰,進一步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低碳能源安全供應體系,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上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一是電力供應仍存在薄弱環節。大規模、長距離、集中輸送的直流外來電帶來了較大的調峰壓力,城市中心仍有老舊輸變電設施,部分區域電網仍較為薄弱。30萬千瓦及以下老舊煤機效率低、煤耗高,需加快轉型升級。二是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需加快完善。天然氣儲備能力有待提高,洋山LNG外輸面臨單一通道風險。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能源安全短板將長期存在。三是可再生能源面臨資源不足等發展瓶頸。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可供開發場址較為有限,分布式光伏發展受到屋頂資源、產權共有等因素制約。四是成品油規劃布局需繼續優化調整。航空煤油保障體系需加快調整,機場航油儲備能力需進一步加強。結合中心城區功能轉型,油庫布局有待優化調整。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國家“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從供需兩側加快推動能源新舊動能轉換,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為雙動力,加快打造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安全為本、多元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與中西部地區能源合作,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區域管網互聯互通,做到內外并重和多元驅動,適度超前規劃布局重點項目,加快補齊調峰儲備短板,打造高標準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實施電能替代,促進智慧交通與智慧能源的融合,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清潔高效、低碳發展。低碳能源快發展和高碳能源低碳利用并重,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可再生能源堅持大發展、優布局,增量內外并重、風光并舉。煤炭堅持控總量、調結構,煤電逐步從主力電源向支撐調峰電源轉變。天然氣堅持多來源、穩儲備,更好發揮進口LNG作用。在優化大電源布局同時,大力推動分布式電源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持續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以電力和油氣改革為重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要素市場。大力推進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基建發展,促進能源系統高效化、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互動化轉型。結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一體化示范區”)等發展實際,開展區域能源綜合創新示范。
——服務民生、共享發展。進一步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尤其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能源新基建建設,推進城鄉用能服務均等化,推動能源設施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持續優化電力、燃氣接入營商環境,不斷提高市民滿意度和獲得感。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