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地鐵運營面臨挑戰 行業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隨著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新階段,截至2024年底,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已有58個城市(地級市及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正式開通,線路總數達到361條,運營里程累計為12160.77公里,成為世界上軌道交通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也迎來了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運營效率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
據不完全統計,在已披露2024年財務數據的28個城市中,扣除政府補貼后,有26個城市的地鐵運營出現虧損,僅福州地鐵和上海申通地鐵實現盈利。這一現象反映出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挑戰,也推動著各地積極探索更加高效的運營模式。
運營成本與收入結構分析
以佛山地鐵為例,根據公開財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營業總收入5.86億元,營業總成本26.89億元,即使加上20.81億元的其他收益(主要為財政補貼),凈利潤仍為負1.78億元。
深圳地鐵作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地鐵系統之一,2024年單日最高客運量達1188.5萬人次,但仍錄得334.6億元虧損。
軌道交通建設成本較高,每公里造價通常在5-10億元之間。運營成本方面,據重慶軌道交通集團2023年數據顯示,人工成本占運營成本的52%以上,達31.84億元。
政策調整與標準完善
2018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相關政策,對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設定了明確標準: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線路初期客運強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
據統計,在53個運營軌道交通的城市中,有36個城市的整體客流強度低于0.7萬人次/公里·日的標準線。
行業應對措施
面對運營壓力,各地正在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
票價調整方面,重慶近期發布軌道交通調價聽證會公告,擬將起步價從2元調整至3元。昆明地鐵已于4月15日實施票價結構調整。廣州地鐵去年也優化了票價優惠政策。
運營優化方面,部分城市開始實施節能措施,包括調整照明系統、優化空調使用、合理安排設備運行時間等。
線路規劃方面,一些效益不佳的項目面臨調整。珠海有軌電車1號線在運營3年后于2021年暫停運營,并于2024年決定拆除。
商業模式方面,相繼有地鐵公司在地鐵進行了地鐵食堂、地鐵健身房、地鐵理發、地鐵咖啡館、地鐵驛站、地鐵駕照換領等多業態經營模式。
專家觀點
交通運輸專家表示,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其社會效益往往大于直接經濟效益。當前面臨的挑戰主要源于前期規劃與實際需求的匹配度、運營效率的提升空間以及可持續的融資模式等方面。
業內人士認為,地鐵行業需要在保障公共服務功能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和多元化經營等方式提高運營效率,探索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發展展望
盡管面臨挑戰,軌道交通仍是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完善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框架,包括優化建設標準、改進運營模式、創新融資機制等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未來軌道交通發展將更加注重精準規劃、高效運營和綜合效益,通過科學評估和合理布局,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