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雙方的過錯大小及原因力,法院認定王先生承擔20%的責任,公交車駕駛人承擔80%的責任。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 通訊員蒙向東)王先生從后門上公交車時摔倒受傷,將公交公司和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要求二公司承擔全部責任,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護理費、傷殘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45萬余元。日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保險公司在交強險和商業險范圍內賠償王先生16萬元,公交公司賠償王先生19萬余元。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原告王先生訴稱,他在車上乘客均下車后自后門上車,但公交車駕駛人未待其完全進入車內并站穩就發動車輛,導致自己受傷。經交管部門認定,公交車駕駛人負事故全部責任。王先生起訴至法院,要求公交公司和保險公司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被告公交公司辯稱,王先生確曾乘坐由其運營的公交車,但他是在公交車駛離時自后門搶上,進而導致事故發生,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載明的事實不符,王先生存在過錯,應承擔50%的責任。
被告保險公司辯稱,王先生摔倒的情況、原因和其應承擔的責任比例同公交公司意見。此外,王先生不屬于三者險范圍,而應屬于車上人員承運險范圍。
據悉,案件審理過程中,公交公司提交了事發時的錄像資料,顯示涉案車輛停靠在公交車站,車內乘客從后車門下車,乘客下車完畢后,車輛后門開始關閉(車輛未啟動),王先生從該車門上車(車門處于繼續關閉過程中,王先生右手扶上車門把手,右腳踏上車廂,左腳留在地面),隨后車輛啟動,王先生在車外被帶倒。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本案雙方對于責任比例和保險適用存在爭議。
法院認為,關于責任比例,首先,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涉的責任認定不等于民事侵權的責任認定,前者側重于交通違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后者側重于過錯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根據公交公司提交的車內監控錄像,亦可證實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載明的事故發生過程與實際事故發生過程不一致。
其次,結合車內監控所顯示的事發過程,王先生欲登上涉案車輛時,該車門為乘客下車車門,且正處于關閉過程中,在此情況下上車的風險王先生應可預見,其有能力和條件采取相應規避措施,但其并未采取,存在過錯。
最后,公交車駕駛人負有安全駕駛的注意義務,但其在車門未完全關閉時即啟動車輛,且未注意到王先生的上車行為,亦存在過錯。結合雙方的過錯大小及原因力,認定王先生承擔20%的責任,公交車駕駛人承擔80%的責任。同時,公交車駕駛人屬于履行職務行為,相應責任由公交公司承擔。
關于保險適用,“車上人員”和“第三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轉化,并非固定不變,兩者相互轉化的依據應為事故發生時受害人是否處于保險車輛之外。王先生雖為正在上車的人員,但其在事故發生時已處于保險車輛之外,屬于“第三者”身份。因此,本案應適用第三者責任險。
法院最終判決保險公司在交強險和商業險范圍內賠償王先生16萬元,公交公司賠償王先生19萬余元。宣判后,雙方均未上訴,判決現已生效。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