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五部門印發《推進本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了提升城市交通承載力、推動公共交通智慧綠色安全發展等方面共22項措施。《指導意見》提出,目標經過5年努力,上海要基本建成結構更加合理、網絡更加融合、服務更加人本、運行更加高效、安全更具韌性的公共交通“一張網”,為市民提供選擇多元、無縫銜接、時間可控、全齡友好、智慧綠色的公共交通服務,中心城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不低于50%。
《指導意見》提出,上海要合理確定公共交通發展模式。主城區發展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地面公交為基礎的公共交通體系,中心城軌道交通站點600米內常住人口覆蓋率達到58%。促進公共交通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在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和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中,推進公共交通與生活圈、商業圈、產業圈等功能用地高度融合。
根據《指導意見》,上海要繼續拓展多模式軌道交通網絡,編制上海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4-2035年),研究優化主城區環線功能,完善新城與中心城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提升軌道交通運輸能力和網絡韌性。加快重構多層次地面公交網絡,打造功能豐富的特色公交線路,開發通勤線、助學線、就醫線、旅游線、夜經濟線、毗鄰公交線等,服務不同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完善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圍繞構建上海市新一輪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制定樞紐配套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導則。完善鐵路“四主多輔”的客運樞紐格局,加快東方樞紐建設,推進五個新城“一城一樞紐”規劃建設,打造交通集散與城市功能為一體的現代樞紐體系。
提升公共交通協同運營水平方面,《指導意見》提出,上海要促進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深度融合,在安檢、票制、標識等方面高效銜接,實現安檢互信、“一碼通行”。加強跨區域城際鐵路與市域鐵路的標準銜接與一體化運營。構建地面公交多樣化運營體系,探索靈活多樣的運營組織方式,開發大站快線、定班線、區間線、主輔線等多元化組織方式,以及需求響應式停站方式,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出臺上海市定制公交發展指導意見,鼓勵企業開展定制公交業務。
推動公共交通智慧綠色安全發展方面,《指導意見》要求,上海要拓展公共交通數字化出行服務。打造一體化的出行服務平臺,推動其功能向綠色出行路線規劃、多元化票制場景、出行預約、碳普惠等功能深化拓展,向長三角區域推廣,向“衣食住娛”領域延伸,促進交通出行實現“一票通”“一碼通”“可預測”“可預約”。推進公共交通智能化綠色化運營,健全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運營標準體系。除應急保障車輛外,地面公交車輛全面電動化。探索在特定線路、特定區域試點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提高地面公交車輛智能駕駛水平。積極開展純電動輪渡試點。結合場站資源,因地制宜布局光伏設施,促進交能融合。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網絡化智慧化調度水平。
保障措施方面,根據《指導意見》,上海要開展《上海市公交優先管理條例》《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等修訂立法調研。修訂《上海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規范》《上海市軌道交通乘車守則》,規范服務標準,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將定制公交、定制班車、四類班車等納入交通統計體系。統籌調控小汽車總量,引導小汽車有序增長。研究以經濟杠桿和碳減排控制為主要手段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降低小汽車在擁堵區域的使用強度。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