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氫能被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氫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僅一年多時間,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多個省市都發布了氫能源相關戰略規劃。諸如上海,作為首批氫能示范城市群,上海市已基本形成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發展生態,已建10座加氫站和近30公里輸氫管道。近日,上海市再談加速發展氫能源產業,在7月8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表示,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將結合新賽道整體布局,推動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氫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氫能源應用前景最為廣闊的領域。在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中,以上汽為代表的頭部汽車企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憑借著完善的市場布局和領先的技術優勢,持續推動著我國氫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領頭羊。
上海加碼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上汽技術賦能推動行業再上層樓
作為我國率先一批布局氫能產業的車企,早在2001年,上汽便以前瞻性的布局,開啟了以“鳳凰一號”為代號的燃料電池項目,又在2006年成立了燃料動力電池事業部,持續發力氫能源事業。迄今為止,上汽已然深耕氫能源領域20余年,研發投入累計超過了30億元,期間還成功獲得了511份燃料電池領域相關專利,并積極參與制定了15項燃料電池國家標準,為我國氫能源燃料電池樹立起一座座豐碑。
2020年,上汽提出了中國汽車行業首個“氫戰略”,據戰略規劃顯示,上汽將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電池整車產品,上汽捷氫科技達到百億級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規模,市場占有率在10% 以上。
作為上汽“氫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小巨人”捷氫科技于2018年正式成立,其主要從事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工程技術服務。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捷氫科技已經成為中國氫能行業的引領者,目前其已經掌握了從膜電極、雙極板等電堆核心零部件設計、電堆集成、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到動力系統集成的正向開發能力。去年10月,捷氫科技發布了捷氫啟源M4H燃料電池電堆,這套系統堪稱是自主最強,不僅核心性能指標比肩行業第一梯隊,自主化程度和國產化率更是都達到100%,成為上汽氫能領域又一“撒手锏”。
除了提升自身研發實力,推出自研氫能產品之外,上汽集團還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攜手業界精英打造中國“氫友團”:2018年1月,上汽集團與上海化學工業區達成戰略合作,聯合在化工區內共同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及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4月,上汽集團便與上海機場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探索使用燃料電池車并計劃聯合建設加氫站等基礎設施;7月份,上汽又與中國寶武計劃共同打造“一園兩廊”國家級氫能產業示范區,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和加氫站在示范區內落地,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由于具備來源多樣、清潔低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等特點,被寄予厚望。上汽集團能夠在能源結構變革的發展大勢中,搶占發展先機,布局氫能市場,足可見其前瞻性的市場目光,如今,歷經20余年發展,上汽在氫能市場儼然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相信隨著后續布局的不斷完善以及技術的不斷突破,上汽必定會帶領我國汽車品牌在氫能市場再上層樓。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