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指出,近30十年,我國在經濟方面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帶來大量排放。在國家“3060雙碳目標”戰略背景下,要關注經濟、能源以及排放等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其中,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二次清潔能源,是實現多領域深度清潔脫碳的重要路徑,也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
“無論是能源結構調整,還是實現減碳目標,這個過程中氫能一定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徐春明表示,以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新型電力系統各環節,電氫系統成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這是氫能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
在徐春明看來,氫能產業鏈條長,涵蓋上游制氫,中游儲運加氫,下游用氫環節。特別是中游儲運加氫環節,無論是高壓氣態、液態、固態儲氫,以及管道輸氫,都比較依賴于制氫和用氫的場景。而下游用氫環節,燃料電池是重要的應用場景。目前,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與核心部件、整車集成技術。其中,電堆產業發展迅速,但多以集成生產為主,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度較高,核心材料部件是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
同時,徐春明也表示,就加氫站方面,目前我國正在加速建設中,技術問題不大,更多是設備投資和規模優化。
“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氫能方面也做了一些基礎研究。如固態儲氫方面,針對金屬氫化物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其中核心的儲氫罐,里面熱管理系統能夠及時把熱量散掉,可以在非常低壓和常溫下實現一定規模的儲氫;氫冶金方面,以氫氣為還原劑的短流程路線,可以大大減少排放;綠電制氨方面,通過與寧東基地合作,探索新的合成氨路線。”徐春明介紹說。
“總體來看,氫能產業鏈非常龐大,也非常復雜,整體產業鏈形成規模仍需要時間。我們需要冷靜科學看待。在整個產業鏈中,我們處于什么樣的角色和位置,機會在哪里,找準自己的位置。”徐春明表示。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