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氫流動(Global Hydrogen Flows)》報告強調,長距離和跨境氫貿易將在全球范圍內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最低成本的氫供應,并在需求匹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長途和國際氫貿易流動在幫助加速向凈零過渡的同時,可使整個氫價值鏈的系統總成本減少多達6萬億美元。
這項研究確定了氫氣貿易的不同模式。純氫預計將是一項“區域性”業務,將主要從國內采購或從附近地區通過管道輸送,如果沒有管道可以選擇,那么只能通過載體(氨、液氫或LOHC)運輸。
氫氣貿易流的演變預計將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到2025年的氫氣衍生產品運輸,其次是到2030年的長距離氫氣管道出現,到2040年的運輸和管道達到規模,直至2050年實現完全成熟的貿易市場。研究表明,要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目標,大約60%的清潔氫必須通過長途運輸。
麥肯錫高級合伙人Bernd Heid說:“氫及其衍生品將被廣泛交易,從而降低高達25%的供應成本。這意味著我們現在需要為可再生能源系統開發管道、運輸和轉換等基礎設施。到2040年,可以通過管道運輸1億噸以上的氫氣,到2050年,氫氣和衍生品的運輸規模將與今天的液化天然氣(LNG)類似。
《全球氫流動》分析顯示1,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歐洲和北美將占全球氫需求的75%。在未來幾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的消費國。生產成本和產量潛力在各區域之間差別很大,一些最好的生產區域遠離主要消費地區。
一些地區,如智利和中東,將比其他地區具有成本競爭優勢,33%的氫生產成本將低于每公斤1美元。因此,貿易流動將持續發展——將有競爭力的供應地與需求中心聯系起來。為實現貿易,到2030年將需要1500億美元的投資,到2050年將累積到1.5萬億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的年度投資為每年5000億美元。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