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氫儲運、儲能陶瓷電容器、凝膠材料、全固態鋰電池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和突破。
跟著交小童,一起看看交大科研成果吧~
成永紅教授團隊
破解氫氣儲運難題
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主辦的秦創原科技成果產業化暨一九零八新能源新型儲氫材料與氫動力電源產品發布會舉行。
發布會現場,成永紅教授介紹了氫儲運技術的由來和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同時發布“兩條高密度固態復合儲氫材料中試線投產”“三類基于固體儲氫材料的氫動力電源”“一款氫能混合動力觀光車”等系列成果。
科研成果
氫儲運是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氫氣儲運效率低、安全隱患大、成本高等難題,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圍繞儲能與能量轉換從材料進行原始創新。在成永紅、張錦英等教授的帶領下,該研究中心開發出一種石墨烯界面納米閥技術,在微米的金屬氫化物上實現納米石墨烯的封裝,成功解決金屬氫化物空氣安全和可控釋氫難題,研制出可以放在手上的復合儲氫材料。它可以滿足氫氣大規模存儲與運輸需求,并能廣泛用于工業制氫、電力儲能、移動應用等場景,為氫能儲、運、用提出了新方案。
依托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氫化物@石墨烯復合固態儲氫材料”原創成果,成永紅教授成立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7月,該公司兩條日產百公斤級鈉鈣基和鋁鈉基復合儲氫材料循環中試線建成投產,實現“金屬制備—金屬氫化—復合材料制備—釋氫副產物回收利用”全技術鏈條驗證,材料儲釋氫重量密度最高14%以上,可為氫氣的大規模存儲與遠距離運輸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目前,該公司已完成單套系統年產3000噸的工藝包設計,為后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物介紹
成永紅教授為國家級人才計劃獲得者、西安交大領軍學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策劃并參與了國家電網公司重大科技項目子項目4項、國家電網公司“十五”攻關項目1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省級攻關項目2項、校企合作橫向課題多項。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