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的全面推行為常規公交的營運生產模式帶來了根本性變革,其中車隊受到的“沖擊”無疑最大。在新形勢下,車隊如何找準定位、主動求變,不斷提升保障OCC指令貫徹執行的能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成都公交集團星辰巴士公司所屬305車隊立足自身線路特點,通過在實踐中的摸索與優化,采用“四線合運”的營運生產組織方式,以更好完成OCC下達的營運生產指令。
為何采取這種方式?營運區域及線路特點所定
星辰巴士305車隊主要營運區域為高新南區天府大道以東中和應龍片區,區域內線路多以支微線路為主,呈現早晚高峰通勤及學生客流較大,平低峰客流稀少的特點。隨著新川科技園企業不斷新增入駐,中和應龍片區新開辦的中小學校不斷增加,車隊逐步承擔了家校專線、家校定制線路和企業通勤線路開行的任務,在車隊整體缺員的情況下,對營運生產的組織帶來了新的挑戰。
目前車隊一共有高峰通勤G線6條,學校專線A線2條,園區高峰線路2條,網約家校定制線路4條,優享家校定制線路8條,早晚平峰學校定制線路4條,新川企業定制線路3條。按照以上通勤線路客流出行需求配車,共需配備車輛為49輛次,遠遠大于車隊在保證常規線路正常運行外所能承擔的人員和配車。
怎么跑?精準匹配客流出行需求的線路生產安排是關鍵
“四線合運”通俗來講就是采取“1+2+1”的運營生產組織模式,在車隊通勤線路、家校線路多,高峰期人員配車不足的情況下,將有限的資源利用最大化。“1+2+1”生產組織模式即為“1條G線+2條家校線路+1條常規線路”,通過各線路不同應班時間的精確計算,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則,1輛車1個駕駛員將幾條線路串起來的運營模式,實現運力布局與出行需求精準匹配。比如,1名G3路駕駛員,早上6:50接駁學校定制線路,7點40左右到會龍大道上線運行家校線路WY219路,8點回會龍大道上線G3路,平峰就近安排常規線路運行。
通過這種方式,既解決了車隊高峰期人員車輛不足的問題,保證常規線路高峰投放,同時減少了空駛成本,工作日高峰期共計節約11個駕駛員,11輛車,日均減少空駛里程約100公里左右,年均減少空駛里程約2.28萬公里。
如何保證?與業務深度融合的黨建工作是支撐
“四線合運”的方式看似簡單,但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十分繁瑣,一方面是駕駛員,高頻率的換線是否可以適應,心理上是否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四線合運”是否能滿足搭乘這些線路乘客的需求?每條線路的服務質量會不會下降?在黨建引領下,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車隊支部一方面是做好職工思想動員,號召支部所屬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勇于“第一個吃螃蟹”。同時,深入解讀采取這種營運生產模式背后的含義和預期的效果,結合對即將實行新駕駛員工資方案的宣貫,讓一線職工更好理解。另一方面,黨員志愿隊伍主動出擊,通過走進社區、園區,走訪學校,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強化溝通協調,定期收集出行需求,實現了“2定+1準點”,即與企業職工、學校學生及家長約定以定時定站準點候車乘車的方式,解決固定乘客特定時間出行需求,保障線路服務質量。
星辰巴士還將通過全方位考評體系的建立,鮮明樹立“獎優罰劣”的導向,深化鞏固“新三能”機制改革成果,進一步激發所屬車隊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創新營運生產組織方式,為市民幸福出行拿出“最優解”。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