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塊所謂的“地鐵指示牌”引發社會關注。據上觀新聞報道,網友“哈哈葵”發帖稱,上海五角場下沉廣場蘇寧易購商場內的地鐵標識牌,竟然是山寨的!記者調查亦發現,明明從商場外走路不到100米就能進入地鐵站,卻因為這塊商場自行安裝的指示牌,市民進入商場繞行一圈后才能進站。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許多人對商場的這種行為表示不滿和質疑。
商場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其指示牌的設置本應為民眾提供便利,但此次事件卻暴露出商場在標識設置上的不當行為。指示牌上明確的“10號線”字樣和向前的箭頭,很容易讓人誤解為進入商場是到達地鐵站的必經之路。這不僅浪費了市民的時間,還可能對不熟悉環境的游客造成困擾,甚至可能因此錯過重要的交通工具,影響他們的出行計劃。
商場方面或許認為,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顧客多進入商場消費,從而增加商業利潤。只不過,他們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商業成功的根基在于顧客的信任與滿意度。一時的利益增長,如果建立在犧牲顧客體驗和信任的基礎上,終究是難以持久的。
在這起事件中,這些山寨標識不僅誤導了市民,更暴露出商業利益與公共便利之間的沖突。商場作為城市商業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內部布局和標識系統的設置,本應當兼顧商業利益和公共需求,但這樣的做法卻忽視了其作為公共場所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眾所周知,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站在規劃設計時,通常以方便市民出行為首要考慮。商場作為后期周邊建筑,其設計和營銷策劃理應尊重并服從于已有的公共交通設施。然而,在此案例中,商場卻以耍小聰明的手段忽悠民眾,將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商業倫理,也背離了商業活動服務于社會的初衷,表現出對市民權益的一種輕視。
當下社會,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彌足珍貴。城市居民在出行時,高效和便捷是共同的追求。商場通過設置山寨指示牌,讓市民多走冤枉路,增加了大家的出行成本,損害的不只是市民的利益,事實上也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而確保城市的公共服務和商業環境能夠和諧共生,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體驗,才是城市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關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這起事件并非個案。在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類似的問題在其他城市也時有發生。這反映出當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某些盲區,以及對某些商業行為監管的不力。因此,在譴責商場行為的同時,相關部門更應關注如何通過完善法規和加強監管,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