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12月28日,廣州首條環線——十一號線正式開通初期運營,當天廣清城際鐵路北延線(清城站至飛霞站)也同步開通,標志著廣州地鐵運營的大灣區“地鐵+城際”里程突破1000公里,其中地鐵705.1公里、城際鐵路338.3公里。這是廣州軌道交通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時刻,為大灣區交通深度融合、經濟協同發展貢獻廣州智慧、廣州力量,進一步彰顯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的重要作用,更好支撐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
十一號線全長約44.2公里,均為地下線,共設31座車站換乘站達26座,開通初期14座與既有線路換乘。線路途經天河、白云、越秀、荔灣和海珠五個中心區,連接琶洲、廣州東站、火車站、白鵝潭(芳村)等4大樞紐,實現城市內部的高效循環與無縫銜接,進一步方便市民出行。車站整體裝修風格以非遺為主題,選取了粵劇、廣繡、廣彩瓷、廣東醒獅、廣雕、傳統醫藥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與重點站進行融合設計,凸顯嶺南文化特色,打造“灣區軌道文化長廊”示范線。
感恩市民一路同行,鼓聲激揚奏響開通樂章
感恩市民一路同行,鼓聲激揚奏響開通樂章28日上午,十一號線開通活動在彩虹橋站舉行。近200名建設者代表、市民代表共同體驗了十一號線首發列車。
隨著“喜躍鼓”擊鼓聲響起,宣告十一號線順利開通,廣州正式邁入“環線時代”。從零起步,到跨越1000公里運營里程,既是廣州城市軌道交通新的里程碑,也是“軌道上的大灣區”新的起跑點。
廣州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智成在致辭時誠摯地向市民街坊致謝:“這份開通的喜悅,承載著廣大市民的期盼和支持。我們深知,在城市建成區,特別是老城區修地鐵,給沿線市民的日常生活添了不少麻煩。有廣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包容,才有今天的建設成果。此時此刻,我懷著感恩的心,向廣大市民朋友道一聲:感恩一路有你,感謝一路支持!”廣州地鐵集團上下將鉚足干勁、凝聚力量,明年新開通10條(段)共173公里的“地鐵+城際”線路,進一步織密地鐵和城際兩張網,推動“四網融合”取得新突破,為廣州市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貢獻力量。
開通活動精彩紛呈,“游賞玩樂”多重體驗
開通活動精彩紛呈,“游賞玩樂”多重體驗為慶賀新線開通,廣州地鐵緊扣嶺南文化主線,十一號線各站播放《步步高》《花好月圓》等廣東音樂經典曲目,并推出十一號線“游、賞、玩、樂”攻略,通過主題展、音樂會、互動活動以及車站環境美化布置等,營造開通喜慶氛圍,讓市民盡享環線探索之樂。
“游”芳村、如意坊、大塘、彩虹橋、云臺花園5個站點設有新線打卡專區,現場展示十一號線美食文旅地圖、開通紀念票、車模等文創。同時上線地鐵乘車碼集印打卡活動,市民可到芳村、江泰路、如意坊、中山八、大塘、華師、琶洲、中醫藥大學、云臺花園、鶴洞東、彩虹橋等11個站點蓋章集印,將有機會領取乘車優惠、專屬開通徽章等禮品。
“賞”花藝布置、主題擺設裝點沿線各站,其中彩虹橋、石圍塘、鶴洞東、琶洲、天河公園、龍口西、中醫藥大學等車站的裝飾專門融入了非遺元素。部分站點還推出特色文化展覽,包括天河公園的五彩瓷器文化展、書法文化展,云臺花園的非遺主題展,石圍塘的藝術攝影展,龍口西的廣東歷史文化展,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文化展以及芳村的廣繡作品展等。
“玩”開通當天,地鐵吉祥物悠悠與悠悠街坊在重點車站、列車開展大巡游,現場偶遇的乘客不僅可以合影留念,還有機會收獲驚喜小禮品。彩虹橋站聯合周邊郵局為市民提供郵資明信片蓋章寄送服務,有需要的乘客可在16:00前到現場聯系工作人員投遞。石圍塘和琶洲則分別開展“茶香古韻,箏音繞環”茶藝古箏活動、“科技躍動,拾壹環通”AI體驗活動。
“樂”天河公園“奇遇音樂薈”鋼琴音樂空間14:30-16:00將開展歌舞及樂器演奏,市民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還能參與趣味游戲互動。
此外,開通第一周,彩虹橋、琶洲、鶴洞東、云臺花園、中醫藥大學等重點車站將設置“綜合服務臺”,由“七彩服務隊”上線提供乘車指引咨詢、派發新線宣傳冊等暖心服務,為市民帶來新線優質服務體驗。
建設難度廣州地鐵之最,多項創新首次落地
在地鐵十一號線開通運營的背后,線路建設難度、規模和施工風險挑戰也堪稱廣州地鐵之最。
廣州,素有“地質博物館”的“雅稱”,復雜的地質條件經常會給建設者們提出讓人頭痛的難題。而作為全在中心城區的十一號線,前期工作量巨大,全線完成征借拆共114.5萬平方米、管線遷改6973條。施工過程中,更是3次過珠江,5次穿公園,9次穿鐵路,12次下穿、9次側穿高架或地鐵隧道,成為地鐵十一號線建設者們記憶深刻的數字。
該條線路建設采用廣州地鐵甚至廣州市首創的新型投融資管理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克服珠江三角洲海陸交互相沉積平原地貌、碎屑巖臺地地貌、五山碎屑巖臺地地貌、丘間沖洪積谷地地貌、低丘地貌,以及城市建成區、老城區,地面高棟建構筑物眾多、地下管線密集、周邊社會環境復雜等帶來的諸多挑戰,多種工法輪番上陣。十一號線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工程技術與管理水平,多項創新首次落地、“工廠化”作業提升效率、大體量大斷面凍結法、首用全逆作法施工、裝配式車站施工、裝配式車輛段施工、引入裝配式機器人。在軌道交通建設模式、標準和四新技術應用方面,創造了近12項國內或廣州第一,目前已取得省部級工法8項、專利35項。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