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獲悉 新加坡交通部針對東西線地鐵去年9月出軌事故已出,調查顯示,導致地鐵東西線部分服務去年9月大規(guī)模中斷的可能原因是地鐵軸箱(axle box)的潤滑油劣化降解,使軸承(axle bearings)受到磨損,導致零件過熱,因而發(fā)生故障。出事當天,檢測系統(tǒng)曾測到有關列車的車軸箱溫度高達118攝氏度。然而由于警報系統(tǒng)出故障,未能識別具體是哪一部列車出現(xiàn)高溫,導致操作人員未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交通部屬下的交通安全調查局星期二(6月3日)發(fā)布調查報告,詳細說明去年9月25日地鐵東西線列車出軌事件的調查結果。
報告指出,出事的川崎重工業(yè)列車T310當天早上從巴西立站出發(fā),行經(jīng)勞明達站時,軸箱熱度檢測系統(tǒng)偵測到異常高溫,并在工程維護中心控制臺觸發(fā)一級警報。
可是,系統(tǒng)僅顯示“無編號”,即未確定列車編號,值班調度員因此將其誤判為系統(tǒng)誤報,未進一步通報或檢查,列車繼續(xù)照常運行。
上午8時22分,列車抵達大士連路站,8時25分折返東行。約五分鐘后,執(zhí)勤人員首次向控制中心報告車廂內有燒焦味。中心隨即指示多名站長在金文泰站和杜弗站登車檢查;他們確認有焦味,但未見煙霧。上午8時53分,中心決定將有關列車撤回烏魯班丹車廠檢修。
不料,列車駛經(jīng)女皇鎮(zhèn)交匯處轉入西行線路后,在金文泰站至杜弗站之間,牽引電源兩次中斷。上午9時20分,列車進入車廠入口軌道時再次失去動力,停在軌道上。
檢查發(fā)現(xiàn),中間車廂的四個前輪已脫軌,第二軸的軸箱也脫落,部分殘骸散落在杜弗站附近。事故造成約2.5公里長的軌道、道岔、電纜及供電軌設備受損。
列車累計行駛69萬公里 遠超50萬公里檢修間隔
調查發(fā)現(xiàn),出事列車自2018年完成最后一次徹底檢修以來,累計行駛69萬公里,遠超原定50萬公里的檢修間隔。
根據(jù)運營方的規(guī)定,列車每累計行駛50萬公里就須接受檢查,不過內部有一套延后檢查的機制,即若要延長里程10%(到55萬公里),無須技術評估;若要延長15%(到57萬5000公里)或更長,就要管理高層的評估和批準。營運方雖然聲稱當時評估了列車的可靠性和狀況,可是無法提供有關這些延期要求、評估和批準的記錄。
雖然維修決策記錄缺失未必直接導致事故,但報告強調,確保機構在日常運作中做出的每項決定和評估都有據(jù)可查,是保障系統(tǒng)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報告也指出,營運方在實際執(zhí)行維修作業(yè)時,與列車制造商的建議存在落差。例如,V形彈簧的間隙檢查,制造商建議半年一次,營運方則將頻率增至每三周一次;潤滑油的泄漏檢查,制造商建議每周與每三個月一次,營運方改為每三周與每半年一次。
在軸箱檢查方面,雖然制造商沒要求每三周進行一次目測檢查,但營運方主動這么做;然而,制造商建議每三個月應進行詳盡檢查,營運方卻延長為每半年一次。
至于徹底檢修,制造商建議每兩年一次,營運方則根據(jù)列車的行駛里程安排,即每50萬公里檢修一次,折合約3.3年一次。
調查也發(fā)現(xiàn),脫落的軸箱與軸承嚴重損毀,內部潤滑油完全燒毀,V形彈簧殘骸也因受損過重,無法判斷這些部件是否早已存在隱患。換言之,由于關鍵組件毀損嚴重,調查無法確認事故究竟是由軸承故障引起,還是因彈簧老化造成列車受力不均,間接導致軸箱過熱并脫落。
報告指出,“無編號”的警報問題在這次事故前已有員工反映過,但始終未獲解決。相關操作人員在培訓中也未接獲如何應對這類情況的指引,導致面對警報時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由于過去曾頻繁發(fā)生誤報,也使一些調度員對這類警示逐漸麻木,未能在關鍵時刻采取行動。
報告強調,若當時操作員重視“無編號”警報,列車或許有機會在出軌前被及時撤回。
據(jù)悉,陸路交通管理局對SMRT處以300萬元罰款。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根據(jù)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shù)據(jù)同樣不容樂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shù)據(jù),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fā)。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