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廣州BRT(快速公交系統)迎來開通15周年。這條被譽為“東部彩虹”的交通動脈,從爭議中破繭到國際標桿的蝶變,23公里長的城市走廊,正以智能化、綠色化、人本化的創新實踐,為全球大都市交通治理提供“廣州方案”。
誕生于“東進”戰略的廣州BRT,初期曾因路權分配難題被戲稱“不讓通”。通過兩年建設期的攻堅克難,BRT專用道與社會車輛通行效率的平衡方案逐漸成型。開通后,BRT通道內公交車平均時速提升84%,沿線社會車輛時速提升28%,以數據回應了質疑。
15年來,廣州BRT先后獲得2011年國際可持續交通獎,2012年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燈塔項目獎,2013年亞洲境內第一個“金牌標準”BRT系統等國際獎項,這些獎項不僅彰顯了廣州BRT在可持續交通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為其帶來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和認可。此外,廣州BRT還接待了來自超過36個國家和130多個城市的考察團,成為國內外學習與借鑒的對象,許多城市紛紛啟動了BRT建設計劃,借鑒廣州的成功經驗,將快速公交系統作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4年12月,廣州BRT累計客運量已突破40億人次,穩居亞洲單線BRT系統榜首。其成功得益于獨特的運營模式。靈活線網規劃:首創“30條靈活線路+1條擺渡線”模式,結合大站快線、直達快線和潮汐調度,精準匹配市民通勤需求。智能系統集成:集成智能調度、票務及安全門系統,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公交“車、客、網”三層面的數據整合與智能調度,實現數字化管理。惠民票價政策:統一票價至2元,站內免費換乘及折扣優惠,日均為市民節省出行成本超百萬元。
廣州BRT不僅優化了交通,更成為區域經濟騰飛的催化劑,成為見證東部城市發展的“彩虹紐帶”。沿線價值提升:天河至黃埔的BRT走廊帶動商業開發與土地增值,曾經的荒涼地帶如今高樓林立,成為廣州東部的繁華軸線。綠色交通轉型:2018年起推廣純電動“巨無霸”公交車,載客量達160人/輛,噪音與污染顯著降低。截至2024年,BRT系統內純電動車輛超1200臺,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6萬噸。城市人文見證:15年來,廣州BRT線路車輛從鉸鏈式燃油車到電動化的迭代,BRT沿線從農田到CBD的巨變,成為城市發展“時代見證人”。
目前,地鐵和電動車成為市民出行首選,廣州BRT在廣州巴士集團的領導下,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優化和戰略布局,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廣州BRT日均客流量為31.03萬人次,約占市中心公交客運量的12%,仍是市民出行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服務升級:全線26個站點開通實時掃碼查詢系統,乘客可精準掌握車輛到站時間。站臺電子屏動態顯示車輛位置及預計到站信息,極大提升出行的可預期性。智能閘機配備人臉識別和二維碼支付功能,使通行效率顯著提高30%。探索新能源與自動駕駛:2023年起,廣州BRT引入自動駕駛小巴試運營,覆蓋天河與黃埔兩區,串聯地鐵4號線、13號線等交通樞紐,進一步探索新能源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結合。交通線網整合:強化BRT與地鐵高效銜接,實現軌道交通與BRT的融合發展,通過不斷優化線路,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在2024年市民滿意度調查中,高達97.37%的乘客認為BRT顯著提升了出行幸福感。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