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國至少135條公交線路因疫情引發的財政問題面臨削減或永久關閉。9月,英國政府簽署了一項緊急融資協議,確保了火車訂購、橋梁維修和地鐵升級預算,但倫敦地鐵票價也隨之上漲。據“對話”網近日報道,英國倫敦皇家霍洛韋大學經濟學與經濟史教授安德魯·塞爾茲(Andrew Seltzer)等人認為,政府只根據公交盈利狀況決定公交線路的行為,忽略了公共交通創造的諸多社會價值。塞爾茲等人研究了1929—1932年間倫敦勞工通勤狀況和城市勞動力市場變化,發現便利的公交系統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增加了居住選擇,減少了市中心擁擠。而當前英國的公交政策增加了遠程通勤成本,減少了城市勞動者的就業機會與薪酬額度。
為了研究早期倫敦公交網絡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塞爾茲等人參考了1930年出版的《倫敦生活與勞工新調查》,提取了大量倫敦勞工住址和工作地點等信息。通過對這些數據和倫敦公交系統(地鐵、電車、公交車)進行編碼,塞爾茲等人得到了1930年倫敦勞工每周的通勤距離、居住地與工作場所之間的中心位置,以及公交便利程度等信息。
研究表明,1930年倫敦通勤狀況與現在十分類似。38%的勞工群體每周往返市中心通勤,29%的勞工群體在居住地一公里范圍內工作。其余的工人平均劃分為向市中心外通勤群體和通勤到其他城市群體。樣本中大多數通勤者的收入遠遠高于通勤成本。在年齡、性別、職業等不變的情況下,通勤里程每增加一公里,收入約增長1.5%—3.5%。
此外,塞爾茲等人還參考了1930年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為什么通勤勞工比就近工作勞工賺得多。塞爾茲等人認為,在缺乏完備公交體系的城市,本地雇主對工人有一定的壟斷權。由于工人無法支付通勤到更遠地方工作的高昂成本,他們可選擇的本地雇主數量很少,并且到手的工資往往低于市場薪酬線。1890—1930年,倫敦逐漸完善的公交系統降低了通勤成本。隨著大量勞動者為更好的就業機會遠程通勤,倫敦勞工的平均工資大幅度提高,城市擁擠和疾病傳播現象也明顯減少。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