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家住包河經開區的鐘先生都會搭乘L4級自動駕駛客車前往園區,這條全省首條自動駕駛公交線已經成為他的通勤線。“到站的時間非常準確,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等車。”在鐘先生看來,每天上班都能享受“定制化的出行體驗”。
讓鐘先生感到“享受的出行體驗”,是合肥積極拓展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新模式,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合肥全鏈條布局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競逐新能源汽車“下半場”,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在全球范圍內,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趨勢正推動著汽車產業的大變革。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和汽車之家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具備L2及以上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銷量將突破千萬級,滲透率將躍升至42.9%。
面對這一“藍海”,已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獨樹一幟”的合肥,正全力競逐智能網聯汽車賽道。
前不久,合肥市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第四批開放道路目錄,共開放單向道路總里程570公里,雙向總里程約1140公里。這讓合肥百度蘿卜快跑運營負責人吳洋特別興奮,“此批開放道路,相關職能部門充分聽取企業意見,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做出開放道路明細,為企業在合肥長期發展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跟吳洋一樣感到興奮的還有白犀牛智達(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生態戰略總監王新龍,“從已開放的路測道路來看,合肥是對自動駕駛最友好的城市之一。”此次,合肥率先開放了多條核心區路權,讓無人配送車能夠積極進行商業化運營探索,更為白犀牛和合作伙伴日后發展注入了信心。
發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合肥起步并非最早,但力度最大。
強化管理服務“生態場”:修訂發布《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推動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由道路測試向示范應用擴展。深化數據賦能,上半年,市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中心投入試運行,截至目前,共接入新能源車企36家,總計8萬余臺車;實現對50臺智能網聯汽車、206個智能路側設備的實時運行監控。
打造產業集聚“磁力場”:統籌“車、路、云、網、圖”5大產業要素,構建覆蓋“商業應用+解決方案供應+智能網聯+環境感知”等環節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目前,已集聚汽車智能化領域關聯企業49家,其中,總部或區域總部在肥企業22家,上市主體在肥企業6家。
布局商業落地“應用場”:今年上半年以來,全市加快拓展多場景應用,布局商業化落地,其中,包河網聯化智慧公共交通項目成為全省首個自動駕駛汽車5G示范線項目;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智能網聯化應用項目成為全省首個5G場景應用智慧公園園區,并獲得工信部5G應用征集大賽智慧交通專題賽一等獎。
企業也爭相布局智能網聯賽道。今年4月,一期擬投資7000萬元的大眾智慧物流項目正式啟動,其L4級自動駕駛巴士樣車開啟了國內城市公開道路示范運行的先河。
7月4日,目前國內為數不多已實現規模化量產的國產毫米波雷達企業楚航科技宣布已與百度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各自優勢資源,形成關于車路協同、智能信控、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的聯合解決方案共同推向市場,并且還將圍繞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探索新基建、新交通的市場機會。
在群雄逐鹿的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合肥正抓住風口、應勢而謀,搶占先機和主動。合肥智能網聯汽車的明天,值得期待。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