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0日報道,世界各國正在采取行動,推動氫能普及。德國計劃在2024年開設全球首個氫交易所,日本正在研究由政府支付部分生產成本的機制。氫燃燒時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因而作為一種脫碳能源備受期待,但其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氫交易所的開設有望增加交易量、拉低價格,帶動氫能源普及。
德國的氫交易市場將由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公司、金融巨頭巴黎銀行等50多家歐洲企業組成的Hintco負責運營。運營系統將由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提供。
市場交易的普及有望促進企業間的競爭,以及壓低氫能源的成本。EEX根據德國國內氫的相對交易計算出的價格為每兆瓦時234歐元,而歐洲內部的天然氣指標價格僅為每兆瓦時30歐元。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在全球總發電量中,氫的占比為零。
但是,供給和需求中的任何一方發生巨變,都很容易導致價格巨變。未來氫能源價格也存在突然飆升的風險。
在氫交易所中,賣出價與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將由德國政府支付,這是為了吸引更多用戶。
EEX首席執行官彼得·賴茨表示:“這是由市場給氫能定價的第一步,我們希望通過活躍交易來實現成本下降和氫能普及。”
其他國家也在為加速推進氫能交易而努力。
在英國,從2022年開始,生產者出售氫的價格與發電用液化天然氣價格的差額將由政府支付。日本也在研究向氫生產者支付氫價與現有能源價格差額的援助手段。
氫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國際能源署的計算結果顯示,要想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在全球電力和取暖用能源中,氫和氨的占比必須從目前的零上升至3%。
根據德勤公司的數據,生產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碳的“綠氫”的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6400億美元,2050年進一步擴大至1.4萬億美元。該公司負責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地區的市場管理合伙人伯恩哈德·洛倫茨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范圍擴大形成的規模經濟和政府支援將最終實現收支平衡。”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