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向山城重慶,吹過了開往春天的列車,也吹來了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近日,重慶軌道集團攜手千億級央企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通號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號城交”),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系統集成等領域開展深度戰略合作,全力推動軌道交通合資公司在重慶落地,為重慶軌道交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助力重慶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軌道交通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作為承擔重慶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和沿線資源開發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軌道集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適應重慶城市品質和發展能級提升的需要,努力引導帶動本地軌道交通產業鏈企業提檔升級。為了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本地配套能力,搭建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臺,帶動特色裝備發展,重慶軌道集團將目光投向千里之外,與中車長客、通號城交等企業友好交流對接,積極探索軌道交通產業戰略合作模式,希望通過與行業內領軍企業的強強聯合,為重慶軌道交通產業鏈提供有力補充。
中車長客是中國地鐵、動車組的搖籃,在重慶擔任多條軌道交通線路的車輛集成供應商。得益于中車長客在軌道交通客運裝備的研發、制造、檢修、運維等全壽命周期服務方面的突出實力,以及重慶“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重慶軌道集團與中車長客開展深度合作,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全面承接地鐵車、市域車等各類軌道交通車輛的架大修業務,未來還將拓展車輛日常維保、零部件檢修及機電設備系統智能維修等業務,并建立一套“低成本、高質量、可輸出”的全壽命周期運營、維保以及架大修技術體系,推動重慶軌道交通乃至全行業裝備檢修和維護水平再上新臺階。
同為行業翹楚的通號城交,也是重慶軌道集團的“老朋友”。通號城交擁有自主研發的三代、五種型號信號系統,依托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先后承擔了國內十幾個城市近40條軌道交通線路的信號系統新建及改造項目,其中包括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5號線、6號線、國博線及江跳線共5條地鐵線路的信號系統集成業務,具有豐富的軌道交通項目實施經驗。本次由重慶軌道集團和通號城交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在深度自主化列車控制裝備系統集成、基于智能運維的一體化維保業務、信號系統大修和升級改造業務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補強重慶軌道交通自主信號系統產業,促進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為推動重慶軌道交通產業能級大幅躍升助力賦能。
重慶是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地區之一,即將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重慶軌道交通在帶動經濟、服務民生方面一直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30多年的探索引進與創新發展,重慶現已開通12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501公里,基本形成以單軌為代表的較為完整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企業發展至80余家,涵蓋整車、設計、施工、機電、道岔等各領域。兩家合資公司成立后,將充分發揮各方在資源、平臺、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補鏈強鏈,促進產業鏈企業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重慶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貢獻軌道力量,并提供軌道交通車輛檢修、信號系統智能運營維護的重慶方案。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這場跨越千里的合作,凝結了軌道交通行業領軍企業的共同愿景。重慶軌道集團將繼續深化產業合作,助力打造形成重慶千億規模的軌道交通產業鏈,奮力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主動作為,為提速打造“軌道上的經濟圈”,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