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城市運營創新性研發五位一體、全要素智慧管養平臺,以高效監管為出發點,打造智慧運維管理模式,做到“一屏觀全域、一網管運維、動態防風險”,為臨港片區量身定制以網格區塊為基本管理單元的“區域數字孿生體”,讓城市運維管理更科學、更智慧。
革新理念,數字賦能。自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承接80平方公里的臨港新片區市政公共設施管理服務項目后,積極響應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理念和要求貫穿新城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運行管理、社區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要求,立足資源統籌、多專業融合、應急區域范圍廣等片區化管理特點,創新研發了五位一體的全要素智慧管養平臺,為臨港量身定制了數據采集、病害處置、業務流轉等十余項應用標準,通過打造精細化數字底座、一體化業務管理流程,建立“資產+業務+評估”的數據閉環賦能體系,形成“專業化+區域化”的業務管理新模式。
技術創新,智能轉型。當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隧道股份城市運營通過在設施前端布設數據采集設備,建立全要素智能感知體系,全面掌握區域設施控制狀態、養護資源分布點位等關鍵信息,增強設施末梢管控力度。充分利用智能傳感“天眼”主動發現問題,精確定位突發事件點位,聯動指揮應急基地,通過GPS定位車輛位置,出動應急綜合車,實現資源高效調度、險情快速處置,利用車載云臺進行現場處置的遠程監管與指導。同時,依托智慧運管平臺“中樞”實現“上報、調派、處置、反饋、匯總”業務全流程監管,提升數據資產的精細管理能力、精準服務能力、精致生產能力,以數據驅動城市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提升響應速度和運維水平。
立足上海,走向全國。自平臺上線以來,獲得了業內多方的青睞,共接待省內外學習交流團隊及臨港、金山、奉賢等區域業主達百余人次,隧道股份城市運營將“項目+服務”模式成功復制應用于嘉善、泥城鎮等地并逐步向外推廣。例如,在嘉善公路一體化數字運維項目中,隧道股份城市運營通過公路數字化智能管養平臺建立起“1+N+X”基本管理架構,圍繞“數字化、一體化、智慧化、標準化”管理總目標,實現“指揮統一、標準統一、制度統一”的高效操作模式,這也是將上海經驗與浙江模式融合,共育“1+1>2”的新樣態的成功范例。
隧道股份城市運營作為隧道股份城市建設運營全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運維服務端,緊扣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斷加強平臺建設。未來,將以臨港模式為樣板,對內深化應用、對外復制推廣,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智慧運維管理體系,打造片區數字化管理新示范,將臨港片區打造成宜居宜行的智慧城市運營新標桿,通過加強“數字鏈”“科創鏈”的創造力,強化“服務鏈”的粘性,唱響“五鏈”融合協奏曲。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