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西安高新區的陜西華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一臺臺水電解制氫設備排列得整整齊齊,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設備調試。乍一看,這些設備有點像大型洗衣機,但技術含量和售價都遠非普通家用電器可比。
“我們的制氫設備受到市場歡迎,主要是因為效率高。產1立方米氫氣僅耗4.2千瓦時電,可節電0.3千瓦時。”在普通人看來微不足道的0.3千瓦時能耗,對于在氫能領域深耕已久的華秦新能源公司董事長折生陽來說卻意義非凡。
氫能,這個曾經的冷門領域近年來逐漸成為新“風口”。而早在2010年,華秦新能源公司成立之初,便開始實施氫能技術產業化。折生陽說,“我們很早就發現了氫能的潛力”。
先發能否先至?基于技術積累的產品優勢是硬指標。據介紹,華秦新能源公司的制氫設備、氫氧焊割機、氫氧發生器三大系列產品已應用到全國上百家企業。折生陽說,去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公司經營業績增速明顯。這既得益于國家對氫能應用的大力支持,也是企業持之以恒促創新的結果。
統籌創新資源、密織協同創新矩陣、突出創新組織能力,是華秦新能源公司穩立創新潮頭的制勝法寶。公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即在分析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后,一方面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進行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新材料研發,另一方面與相關工程技術中心合作開展工藝試驗和小批量試產,調動各方資源助力生產、應用與服務。
立足氫能技術,著眼氫能經濟,華秦新能源公司在西安布局制氫裝備制造產能的同時,還在榆林布局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氫能經濟示范園區,著力提質增效。
作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陜西榆林每年可產出約200萬噸氫資源。在榆林高新區振興路東側,“華秦氫能”4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陜西省首座固定式加氫站,氫氣卸氣柱、壓縮機、儲氣瓶、加氫機、換熱器等設備一應俱全。華秦新能源公司所屬企業榆林華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郭陽介紹,這里采用智能化管理模式,融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可實現加氫站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同加油站一樣,這里的氫氣也是由專用車輛運來的。30多公里外,就是占地上百畝的華秦氫能產業園。“未來這里可以實現千億級氫產業鏈集群。”郭陽說。
為開拓水電解制氫以外的氫能來源,公司與中石油蘭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比鄰建廠,深度合作,打造富氫氣體純化制氫項目。郭陽告訴記者,“蘭州石化提供的氣體中,氫氣含量已有八成,我們‘提氫’后再返回給對方。這就相當于同樣是淘金,我們是從金子中把沙子挑出去,相比從沙子中把金子挑出來,效能大幅提高”。
同時,作為中國寶武鋼鐵生態圈的長期合作方,華秦新能源公司還致力于在冶金行業推廣氫能應用,其中使用氫氣取代化石燃料氣的連鑄切割應用市場已初具規模。
隨著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氫能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談到公司未來的發展,折生陽說:“高科技制造日益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因素,我們要成為高科技制造的中堅力量,保持每年研發投入較快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