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路徑上,“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車路云一體化”的討論一直持續。單車智能在輔助駕駛場景廣泛應用,車企間“智駕”競賽火熱;同時多地將車路云一體化等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其建設不斷加快。這預示著交通系統變革在加速,智能交通的藍圖愈發清晰。
那么,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車路云一體化存在競爭嗎?車路云一體化的商業機遇在哪?實現自動駕駛“規模經濟”的關鍵是什么?通過與業內人士對話來解答這些問題。
首先,三者關系上,單車智能靠自身設備實現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是從“單車”向“車與交通關系”的探索,并非與單車智能競爭。汽車智能化變革類似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躍遷,實現“自動駕駛”需要“車的智能化”和“車路云一體化”,二者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從“終端自治”到“全局協同”的范式轉換。
其次,在推動“全民智駕”方面,當前汽車行業競爭焦點轉向“智能化”,但所謂“高階智駕”實際多為L2+輔助駕駛。車企宣傳與用戶認知的偏差可能導致駕駛“敗德行為”,存在諸多風險。車路云一體化可強化車輛聯網服務,能降低事故風險、便于事故回溯追責,為智駕“上車”提供監管支持。
再者,在自動駕駛走向大規模商用進程中,“安全性”是關鍵?!败嚶吩埔惑w化”為監管范式提供了解決方案。新型監管范式有數據透明、社會可信、風險可控、責任可定、總體安全等特征,車路云一體化系統可融合多源數據,實現對自動駕駛車輛的全面監管。
從“價值驅動”看,真正的自動駕駛是“運營化”商業模式,產生“駕駛商品”。車路云一體化整合產業鏈,驅動市場主體協同,開拓“駕駛商品”新藍海。
最后,車路云一體化發展面臨困惑質疑,破局要從技術、產品思維轉向價值、商品思維。如升級車聯網組網模式,明確增值服務運營商的核心角色,發展自動駕駛乘用車等“殺手級應用”等,從而推動規模經濟的實現。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