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陜西省土木建筑協會獲悉,中鐵二十局二公司申報的《高烈度震區雙洞隧道穿越碎裂巖體施工技術研究》獲得陜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術獎特等獎。這是該公司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企業軟實力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成色,該公司聚焦高質量發展主線,全力加大科技投入,為企業轉型升級點燃創新引擎。他們結合各在建項目,以重難點工序以及“卡脖子”技術為依托,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QC小組活動,引導項目職工扎根施工一線開展技術研究,同時下發《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建立青年人才專家庫,鼓勵科技人才主動“揭榜掛帥”,練就過硬技術本領,為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提供持久“智動力”。
同時,該公司立足主責主業,在各“高、大、難”工程項目積極進行科研攻關,切實提升創新驅動力。在西延高鐵項目北洛河特大橋施工現場,賈偉創新工作室成員正對轉體梁施工工藝進行實地論證,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工程施工建設存在隧道洞內濕陷性黃土地質、高墩大跨連續梁等“攔路虎”,他們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聯合石家莊鐵道大學,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對無砟軌道橋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層應用施工等6項科研課題進行集中攻關,全面打造智能高鐵工程。
此外,中鐵二十局二公司還打出“科技牌”全面賦能項目管理。在沈白高鐵、包銀高鐵等大型鐵路項目,他們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智能化一體化平臺,為項目精細化管理插上數字化“羽翼”。歷時90分鐘,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最大鋼構梁精準落在兩個橋墩上,作為全線唯一上跨既有線鋼蓋梁,該工點上跨包蘭線、跨度大、安全風險性高?;诖?,該項目創建BIM智慧建造平臺進行動態模擬,通過科技“錦囊”攻破施工技術難題。
隨著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深入,該公司突破了特長巖溶富水隧道等特殊不良地質隧道施工難題,為持續鞏固鐵路、公路施工品牌優勢打下了堅實基礎。
包銀高鐵(寧夏段)項目員工在智能一體化平臺顯示屏前查看現場施工情況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