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流AI智能識別、防汛地圖系統監測地鐵站雨量、96123APP一鍵與站務人員“對話”……日均客流達千萬人次的北京軌道交通,正在應用一系列大數據創新產品。3月23日下午,來自全國50余家城軌企業的代表走進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探秘軌道交通智慧“大腦”如何服務千萬級別客流。
位于京投大廈的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可謂是軌道交通智慧“大腦”,全北京27條地鐵線、477座車站的運行情況,都在“大腦”的掌控之下。
“全路網每日開行10700趟列車,高峰時段820組列車同時在線,10條線路高峰時段跑進2分鐘間隔。”站在一整面墻的大屏幕前,京投公司副總經理、軌指中心主任于增將近兩年軌道智慧“大腦”應用的“新式武器”一一揭秘。
“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對列車高滿載率、列車晚點、車站大客流、斷面擁擠度高等情況實時報警。”于增舉例介紹,大客流AI智能識別功能,應用業內頂尖的物體檢測、目標跟蹤、密度估計等多算法,進行視頻綜合分析,識別大客流風險。除此之外,還可自動發現車廂里吃東西、乞討等行為,監測報警后,調度管理人員、站務員、司機都可及時進行勸阻、采取措施。AI智能識別系統最先應用在服務冬奧的11號線,下一步,19號線等線路也有望陸續應用。
2023年夏天,北京軌道交通“防汛地圖系統”也將發揮威力。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系統不僅能實時顯示車站所在地降水量,分級分類顯示防汛重點部位,還可在線查看各車站防汛物資情況,并與排水、消防等力量實現聯動處置,提升軌道交通防汛應對能力。
“在防汛重點車站,我們在車站站口位置試點安裝了傳感器,也可理解為水位計,實時采集積水變化情況,超過閾值就會自動報警。”于增介紹,基于系統監測信息和“大腦”計算,指揮人員可以迅速做出決策,包括人員從哪個口疏散,正在運行的車輛如何行車及救援方向等。
還有一些軌道交通新服務應用體驗,就在乘客手機上。如果乘客在19號線太平橋站乘車,遇到問題可打開北京軌道交通96123APP,點擊“一鍵招援”,即可跟車站工作人員“語音連線”。此項功能目前僅在太平橋站試點,通過現場充分驗證具備條件后,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大數據創新產品,每天為市民軌道出行提供著服務——智慧乘客信息導乘系統,為乘客提供擁擠度顯示、冷暖車廂、當前位置等溫馨提示;新一代數字廣播系統,采用數字化架構模式,實現廣播統一管控、一體化發布,精細化廣播分區等功能;數字運維平臺,基于“設備畫像”的智能運維系統,支持對軌指中心7800余臺(套)核心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精準掌控,實現故障設備的精準定位……
據介紹,軌道交通智慧“大腦”可對常態化、節假日等7大場景下全路網客流進行365天不間斷分析預測,路網客流預測精度平均可達96%以上。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