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市民發現,西安市街頭出現了一批黃色車身、小巧別致的“萌車”。它們以極高的辨識度和可愛的外觀,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寶寶巴士”。
3月11日早,家住西安市灞橋區浐河東路高科麓灣國際社區一期的居民周婷婷在站臺等待公交車。在雁塔區上班的她日常通勤需要乘坐133路公交車去雁鳴湖地鐵站。
“‘寶寶巴士’車型小巧玲瓏,在路上行駛十分便捷,堵車對它的影響有限。”周婷婷告訴記者,133路是接駁浐河東路南段與地鐵浐河站的線路,此前一直是大型公交車運營。浐河東路為雙向兩車道,路邊大多是住宅區,路況復雜,公交車經常無法通行,遇上高峰期更是耗時。
周婷婷說,2024年底,她發現133路公交車陸續更換成了車身小巧、顏色醒目的微型公交車。司機駕駛這種車輛可以靈活通過復雜路段,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據了解,這批微型公交車車身長6米,靈活便捷、運行能耗小、道路適應能力強。車廂內共設置9個座位,滿載量30人左右,可以在背街小巷以及新建市民居住出行量較小的片區運營。
“目前,這批‘寶寶巴士’已在全市30余條公交線路投入運營,可優先滿足大型社區、遠郊市民的出行需求。”西安公交集團營運生產部副部長董龍輝介紹,這些使用小型車輛的線路,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菜市場、社區、學校、醫院等日常生活場景,同時兼顧銜接地鐵站的長距離出行,盡可能滿足群眾不同出行需求。同時,“寶寶巴士”線路具有路程短、站點少等特點,可有效填補現有常規公交線路的空白,提升乘客出行的便利性與公交運營的效率。
新上路的“寶寶巴士”車內設有愛心座椅、輪椅專屬區、無障礙乘車翻轉踏板等,采用低入口踏步方式,乘客區無臺階,極大提高了乘客乘坐的便利性與舒適性。不僅如此,為讓乘客出行更安全舒心,車輛還融入了電子后視系統、安全駕駛輔助系統等多種智慧科技,實現科技與時尚的融合。
“電子后視鏡讓駕駛員操作更安全,防碰撞預警系統可以及時提醒駕駛員保持車距,駕駛起來特別安心。”西安公交集團第三分公司233路駕駛員馬西峰表示,“寶寶巴士”上的各類智能輔助系統讓行車安全更有保障。
董龍輝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西安公交集團正在不斷解鎖營運新模式,創新公交服務新形式。利用小車做好支線接駁、短線響應工作,使車輛、道路、線網科學匹配,推行短線“招手上車,按鈴下車”的響應式服務,通過站點優化、區間運行等方式,實現與地鐵運營時間、空間上的“零銜接”,讓公交多元化發展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大局,持續提升市民出行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近年來,西安聚焦城市交通網絡協同發展,科學規劃公交線路網絡布局,定制公交服務等舉措不斷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需求。如今,“寶寶巴士”用“小身材”串起“大民生”,為城市交通發展注入新活力。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