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解放日報刊發《公交何時到站,要靠居民“盲等硬背”?》一文,報道了奉賢多個公交站的電子站牌長期不顯示內容,導致市民無法查看公交車預計到站時間,造成很大困擾。報道發布后,針對公交到站預報屏長期故障問題,奉賢區交通委高度重視,迅速搶修問題點位,排查其他站點相似問題。記者獲悉,4月18日,區交通委對報道中提到的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5月13日,對自查中發現的其他故障屏幕也已全部完成維修。
5月15日,記者來到曾被市民投訴的問題點位回訪。奉賢新城地鐵站公交站電子站牌已正常顯示公交車預計到站信息。區交通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該電子站牌的一處元件發生損壞,第三方運維公司在調貨過程中花費了較長時間,這才導致長達數月的故障狀態,影響市民體驗。
此前“空心站牌”的新寺站已完成電子站牌的安裝,目前可以正常顯示三條公交路線的預計到達時間。其余幾個點位也完成了維修。工作人員介紹,有些電子站牌不顯示內容,是因為蓄電池電量耗盡,運維人員未能及時巡查發現和更換,已督促第三方運維公司調整工作機制,避免發生相似問題。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報道刊發后,區交通委組織了自查,還發現南奉公路文耀路站、南奉公路賢浦路站等處的站牌也存在屏顯故障等問題,現也已完成維修。除了迅速搶修故障點位、對區內其他站點預報屏全覆蓋集中巡查外,區交通委還及時采取臨時措施,針對維修期間市民對到站信息的查詢需求,制作張貼“隨申行”App及小程序的二維碼和使用說明,指導乘客如何使用手機查詢到站信息,緩解候車焦慮。
為防止再發生市民投訴后仍長期故障的問題,奉賢區交通委交運中心主任劉軍表示,將圍繞投訴處置、運維養護、監管考核三個方面不斷補足短板,監督指導維保單位加大人力和設備投入,提高日常巡查覆蓋范圍和故障修復響應速度,進一步抓實巡查巡檢和維修復核,強化運維過程日常監管。針對反復多發、久拖未決的情況開展跟蹤督辦,充分運用考核制度壓實維保單位責任,更好保障公共服務設施的常態化正常運行。
為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劉軍表示,奉賢區交通委將持續推進公交設施優化,繼續開展公交站點設施提升改造,年內計劃再新建100座候車亭,完成10處站點無障礙改造和50座站亭座椅改造,持續推進公交預報屏安裝普及,年內將完成非掛牌站點全覆蓋。同時,在公交站點廣泛制作到站預報信息查詢指南,方便乘客多渠道獲取信息。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