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氫能源受政策不斷加持,產業關注度不斷提升。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是未來中國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即,各地紛紛因地制宜,爭相發展氫能產業特色化道路。素以“烏金之海”著稱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便結合煤焦化工、氯堿化工兩大產業的副產氫氣,獨辟蹊徑發展氫能產業,制定了關于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烏海市加氫站管理辦法等多項配套政策,保證了氫能源汽車的氫氣來源,從而不斷升級當地公交系統,目前全市運營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已經達到50臺。除了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未來的烏海,還將推動更多氫燃料轎車、大巴車及工業車輛的應用,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
頂層設計引領,地方政府扶持,氫能產業化節奏正在提速。從目前全國各地的“氫實踐”來看,氫燃料汽車無疑是實現氫能落地應用的“金鑰匙” 那么,雖然氫能源汽車布局者眾,但論技術實力和產業化能力當屬我國龍頭車企——上汽集團。上汽集團在2020年發布的中國汽車行業首個氫戰略,該戰略點燃了氫能源賽道,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該戰略提出:上汽將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電池整車產品,上汽捷氫科技達到百億級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規模,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
從上汽在氫燃料電池汽車上取得的成績來看,目標遠大的“氫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實現。目前,上汽已面向市場推出了轎車、MPV、輕客、大客車、輕卡、重卡等多款氫燃料電池整車產品,并在全國13個城市實現商業化運營,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家實現多品種燃料電池車商業化落地的企業;此外,今年6月底,捷氫科技科創板IPO獲得受理,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借助資本市場,捷氫科技將夯實在氫能行業的領軍地位,進一步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顯然,上汽集團已經成為了氫能領域的“車企代言人”。
上汽集團之所以能夠持續引領著行業發展,離不開其在氫能領域長期的深耕。早在2001年,上汽集團便啟動了鳳凰一號燃料電池汽車項目,成為了我國最早開展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的汽車企業。二十余年來,上汽在氫能領域的探索從未止步,并取得了豐碩的技術成果,在燃料電池領域便取得了511份相關專利,并積極參與制定了15項燃料電池國家標準,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實現“碳中和”和全球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氫能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國具有良好制氫基礎和大規模應用市場,氫能產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但總體來看,我國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正在逐步完善。氫燃料汽車是氫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關鍵,也是氫能產業鏈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以上汽為代表的中國車企,通過前瞻性布局正在全力打造氫燃料汽車這把“金鑰匙”,助力我國在2030年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