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宜昌,每日12時至14時,部分公交車被抽調作為愛心避暑納涼公交,包括建筑工人、外賣小哥在內的戶外勞動者可以就近在車上免費避暑、午休。據7月17日《湖北日報》報道,該市目前已有8個“納涼公交”站點,這項服務將持續到9月。
近來,我國多地遭遇持續高溫天氣,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更是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防暑降溫的措施年年有、處處有,但怎樣讓戶外勞動者真切感受到清涼,是擺在每一座城市面前的“夏日限定”考題。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城市公共治理能力在具體而細微之處的體現。
宜昌的表現叫好又叫座。有工人說“納涼公交”解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午休難題,還有網友建議把類似舉措推廣到其他城市。
近年來,隨著戶外勞動者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各地都建了不少愛心驛站、小屋,許多建筑工地也具備了接電和場地條件來提供防暑服務。不過對一些從事市政工程的流動施工人員而言,最熱的中午時分往往不得不在馬路邊、樹底下席地而眠。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業態勞動者。
“納涼公交”的出現,精準地擊中了這一痛點。正如車身上印著的標語“你為城市流汗,我為你送清涼”,戶外勞動者承擔起了城市運轉部分必不可少的工作,給他們以庇護,就是為城市建設發展蓄力。鑒于城市間的相似性,“納涼公交”很大程度上具備在其他地區復制、推廣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各地陸續發布“高溫停工令”、強化“換班輪休”等,都在不斷加強對戶外作業勞動者的保護和照顧。
從城市治理的維度看,“納涼公交”這個點子也生動地說明了:真正貼心的、受歡迎的公共服務,往往是那些被直截了當送到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人群中去的。
公共資源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是對相關管理者的考驗。夏季中午是公交車運營低峰,抽調部分富余車輛作為“納涼公交”,這一操作既沒有影響運營,也沒有明顯增加成本,還讓“閑置”車輛發揮了作用,可謂對公共資源的高效、充分利用。
進而言之,利用現有資源為包括戶外勞動者在內的廣大市民服務,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嘗試和經驗。近日,江蘇全省4000多家銀行網點向戶外勞動者開放,為他們提供避暑、飲水等便利;前幾天,四川成都部分地鐵站設立納涼區,為市民準備了椅凳,被網友稱贊彰顯出一座城市的包容和人性化。
讓人欣喜的是,“納涼公交”上線僅幾天時間,已經引起愛心傳遞現象——有不少市民和單位在服務時間給車上的勞動者和司機送來西瓜、飲料等防暑降溫關懷……
從這個角度看,“納涼公交”不僅僅是尊重勞動、關愛勞動者的一種存在,而更像是一個小型城市治理試驗站。一個善舉可以激發另一個善舉,一個治理良策可以帶動更多意想不到的力量加入,讓正能量源源不斷——如此,城市這臺大車才能更順暢地行駛。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