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2月16日北京電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根據初步匯總測算,2023年春運40天,全社會人員流動量約47.33億人次。其中,營業性客運量約15.95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50.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3.5%。
其中,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分別發送旅客3.48億、11.69億、2245.2萬和5521.4萬人次,分別比2022年同期增長37.5%、55.8%、37.1%和38.7%,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5%、47.5%、55.1%和75.8%。
全國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累計11.84億輛次,載客量約為31.38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18.6%,比2019年同期增長17.2%。總的來看,2023年春運運力供給充足,運輸組織有序,安全形勢穩定,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服務保障有力,實現了”人民群眾平安健康便捷舒暢出行、重點物資運輸暢通有序”的目標。
今年春運呈現了四個特點。一是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創歷史新高。公眾選擇自駕出行意愿顯著增強,春節假期7座以下小客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繼續實行,春運期間自駕出行人數創歷年最高,1月27日(正月初六)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達6029.1萬輛次,為歷史峰值。
二是營業性客流量大幅回升。人民群眾累積的回鄉過年、探親訪友、旅游度假、商務旅行等出行需求集中釋放,帶動客流迅速攀升,全社會人員流動量、營業性客運量均達到2020年春運以來的新高。
三是各類重點物資運輸需求旺盛。”乙類乙管”實施正值春運伊始,全國醫療物資運輸需求急劇增長,能源、民生等重點物資處于保供保運的關鍵時期,春運期間各類重點物資運輸需求交織。
四是疫情防控優化調整平穩落地。春運疫情防控措施落實落細,從業人員嚴格開展防護,社會公眾積極主動落實個人健康防護責任,在人流物流大規模流動的情況下,最大限度防止了交叉感染,保障了旅客身體健康,”乙類乙管”在交通運輸領域平穩落地。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