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氣污染有了“千里眼”
宣城市啟用“AI+公共交通車輛走航監測”項目
日前,一輛號牌為“皖P80451”的出租車行駛在市區飛彩街道附近的道路上。途中,駕駛員鐘成大發現:裝載在車上的“盒子”顯示“空氣質量數據異常”。
隨后,“盒子”通過系統智能AI識別發現“附近有拆遷工地,且存在未濕法作業、拆遷垃圾與裸土露天堆放未覆蓋”等問題。鐘師傅通過視頻抓拍及時取證并實時上傳云平臺。沒過多久,環保部門趕赴現場,迅速要求工地完成整改。
鐘師傅出租車上的“盒子”,就是我市近期完成的“AI+基于公共交通車輛的大氣走航監測解決方案示范應用項目”中的一個“利器”——大氣監測設備。
這個“利器”有什么作用?市生態環境大氣科負責人姚笛介紹得詳細:設備可實時監測污染情況,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和處理,通過與現有的空氣監測站等定點大氣網格化監測數據相互補充、相互校準的方式,獲得監測區域的大氣質量數據。
今年以來,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我市啟動了“AI+基于公共交通車輛的大氣走航監測解決方案示范應用項目”建設。項目采用中國聲谷“智能+應用場景”優秀解決方案示范應用項目技術,經過兩個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
“首批10套顆粒物走航監測設備和10套車載視頻抓拍設備,優先選擇在市區的10輛出租車上率先搭載試用。”姚笛告訴記者,與其他交通方式比,出租車等公共交通車輛具有跑路多、運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監測結果不受人為干預的特點,能夠更高效地為大氣監測設備采集數據。
自3月1日啟用起,這10輛出租車每天對路途大氣的PM2.5、PM10等進行實時監測,對道路揚塵、火點、裸土未覆蓋、道路遺撒等進行視頻記錄和識別判斷,精準溯源大氣污染點位,實現以路為網的城市空氣質量在線巡查。
巡查同時,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只要打開電腦或者手機端,就可以利用配套建設的走航監測系統軟件平臺,實時看到出租車的實時位置以及其所在路段的空氣污染情況,并對走航監測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進行集中匯總,交辦各主管單位督促整改落實,確保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到位。
據了解,目前10臺出租車安裝的大氣監測設備累計采集數據350余萬條,運行里程近9萬公里,視頻抓拍設備共上傳視頻187條,審核通過視頻55條,全部整改到位。姚笛表示,“AI+公共交通車輛走航監測”項目的投入使用,為我市提供了網格化空氣質量監測經驗及智慧化管理新思路,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精準治污能力。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