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客車展獲悉,長沙汽車客運站車次減少、海口汽車東站謀劃多元業態、廣東佛山4個汽車客運站宣布關停……近年來,多地宣布汽車客運站停止運營或搬遷轉并,引發關注。
汽車客運站作為城鄉客運車輛出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在,汽車客運站車流人流涌動的熱鬧景象已不多見,冷冷清清、門可羅雀成為不少客運站的現狀。旅客數量下滑、經營效益下降、運營成本增加,汽車客運市場發展遭遇“寒冬”。
汽車客運站“遇冷”,一方面是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人們出行選擇更加多樣化,飛機、動車、出租車、網約車等出行工具基本滿足了旅客從長途到短途的各種出行需求;另一方面是私家車日益普及,逐步壓減了旅客乘坐客車出行的需求空間,導致客源大幅減少。
供求關系決定了汽車客運市場的變化。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二級以上汽車客運站有2800余個,客運業務普遍收不抵支,僅約20%汽車客運站通過“以商養站”等方式實現盈虧平衡,轉型發展需求日益迫切。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群眾出行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汽車客運站,在發展困境前該何去何從?
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必須認清現狀,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和廣大汽車客運站點應及時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將車輛、站點、人員等進行整合,按照宜站則站、宜點則點的原則,優化客運站空間布局,推動從大站集散向多點串聯轉變;合理調整存量規模,有效利用客運站點的閑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各地情況不盡相同,汽車客運站在轉型發展上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創新發展路徑。針對各地客運情況的不同特點,拓展站點服務功能,建設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新型客運站點。比如,拓展貨運物流、郵政快遞、汽車租賃、文化娛樂等服務,擴大汽車客運站經營服務范圍,提升造血增收能力;針對當前旅客多元化出行需求,提供便捷化、定制化的客運站點服務。比如,開通網絡預約功能,減少旅客候車時間;打造個性化的“微客運”平臺,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品質,更好滿足旅客出行新變化。
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還離不開政策資金的扶持引導。對于出現經營困難的汽車客運站點,要綜合研判,從政策、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特別要注意保障農村地區群眾的基本出行需求。同時,要采取相應政策措施鼓勵客運站發揮企業主體責任,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推動汽車客運站平穩轉型。
特別推薦 ?上海國際客車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