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緩解集團經營和資金壓力,鼓勵和支持職工個人進行自主創業”。近日,鄭州公交發布征求意見,對集團工作滿10年員工離崗創業推出支持政策。
據頂端新聞記者此前報道,該公司員工證實意見稿目前在征集階段,面對的是基層單位和部門,目的是解決經營資金壓力。
對此,不少網友指出,鄭州公交此舉是不是“停薪留職”或“變相裁員”。但頂端評論員發現,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兩次“下海潮”相比,這兩次舉動有明顯的時代差異。該文件寫明,“鼓勵與支持”職工創業,選擇全憑個人意愿。同時,針對的是集團工作滿10年員工,其針對性相對更強。此外,該文件中強調,創業期間保留勞動關系,時間不超過2年,工齡可連續計算。創業期間停發工資、獎金等,社會保險由公司承擔,住房公積金等終止或個人繳納。若提前終止創業,可提交申請批準后提前返回工位,對職員的創業試錯保護相對充分。
頂端評論員認為,若能保護老職工權益的同時,返崗道路通暢,此舉不失為公交公司緩解“困境”的一次新嘗試。一方面,公交公司提前征集意愿,充分傾聽職工意見,制定政策既緩解了其創業后顧之憂,也一定程度上也釋放了公司經營壓力。
另一方面,全國公共汽車客運量從2019年的692億人下降到2022年的353億人,乘客數銳減,公交公司職員工作量相對下降,人才走進市場,給予了職員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促進了創業市場共同進步。
其實,早在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就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有關政策,允許科研人員保留職位3年離崗創業。
無論是鼓勵體制內人員“下海”,還是鼓勵公交公司員工創業,都是為緩解現狀的一個“新途徑”,社會應對其多一些包容,讓他們先走走看看。各領域人才充分流動,為創業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也讓更多年輕人參考“敢闖敢做”的精神。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