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盟近日成立。這個由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中德智騁(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單位發起的創新聯盟將在市經信委指導下,通過協同創新,補強燃料電池創新鏈薄弱環節,加快融通全產業鏈,助力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市經信委技術進步處負責人介紹,上海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起步較早,經過20年的探索和推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鏈基礎、產業生態成果和推廣應用成效,總體發展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燃料電池領域,重塑、捷氫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在氫燃料電池整車領域,已有約2300輛滬產汽車上路,占全國的五分之一,覆蓋乘用車、客車、貨車等各種車型,累計安全行駛里程達4100萬公里;在氫能領域,上海年產工業副氫42萬噸,已建成加氫站16座。
然而在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研發方面,上海創新主體還需要持續突破。市政府去年9月發布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提出,為打造未來能源產業集群,要推動大功率、長壽命氫燃料電池和碳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創新。
上海市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成立。
面對這一研發布局,上海市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成立正當其時。重塑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林琦表示,創新聯盟將促進燃料電池及其關鍵零部件共性基礎研究領域的技術合作和交流,突破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圍繞汽車燃料電池共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創新,積極推動聯盟單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行業有重大影響的共性技術,形成汽車燃料電池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和持續開發能力。
除了核心技術自主化程度待提升,林琦還表示,國內燃料電池產業存在創新力量分散、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在上海市制造業創新中心‘十四五’重點發展領域中,燃料電池汽車所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屬于六大高端產業。我們亟待通過成立創新聯盟,推動建設上海市燃料電池制造業創新中心,促進行業難點、堵點問題的化解,推動燃料電池技術應用真正走向商業化、規模化。”據介紹,創新聯盟將開展燃料電池技術標準體系和標準項目研究,支撐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
重塑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林琦演講。
“隨著國家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出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政策落地,各地都在積極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說,上海市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成立,有助于發揮上海的先發優勢和集聚效應,將有力支撐上海乃至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計劃,創新聯盟力爭到2024年底,建成研發共享、檢測共享、創新孵化、協同創新、推廣展示、融資服務等6個平臺,建設標準創新工程等6個工程,突破共性關鍵技術8項,新增專利20項,轉化科研成果10個,推動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