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4日,2024年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在上海舉辦。5月11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的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現場,發布了工程建設行業的23個專業45家中國建造品牌企業,其中總部位于廣州的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榮獲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頒發的“中國建造隧道工程品牌企業”。
在中國建造品牌展館現場,中鐵隧道局重點展示了智能掘進、智能拼裝、智能協同、智能診斷、智能檢測、智能構件生產、智能物管、智能通風“八大智能”隧道建造體系,以及大瑤山隧道、卡姆奇克隧道、上海機場聯絡線11標、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崇太長江隧道、格魯吉亞南北公路古多里隧道等多項代表工程情況。
現場展示的代表工程主要包括,大瑤山隧道:全長14.295千米,1981年11月開工,1987年12月主體建成,是中國20世紀最長的雙線鐵路隧道,隧道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設計和施工方法“新奧法”施工,是我國隧道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國內隧道工程第一次全面實現機械化作業,打破了我國不能自主建設10千米以上長大隧道的“禁區”。卡姆奇克隧道:目前中亞第一長隧,被譽為“一帶一路”先期成果,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一個標桿、一面旗幟。2016年6月22日,中烏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隧道通車。上海機場聯絡線11標:中鐵隧道局依托該項目構建了以“八個智能”為核心的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體系,引領我國隧道智能化發展方向。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目前國內最大埋深、最大水壓的水下隧道,其中盾構段最大水壓為世界之最。崇太長江隧道:創造了直徑15.4米的超大盾構獨頭掘進超11千米穿越長江的世界紀錄。格魯吉亞南北公路古多里隧道:用于項目施工的“高加索號”TBM開挖直徑15.08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單護盾硬巖掘進機,首次采用大直徑TBM同步拼推技術,使設備在不同地質條件下都具有良好的掘進能力。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隧道建設技術實現了從“跟隨”到“領跑”的轉變,“中國隧”已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中鐵隧道局的創新理念、裝備科技、工法、工藝等已經向全自動化、智能化邁進,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在世界隧道大會期間,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主席阿諾德·迪克斯一行10余人到中鐵隧道局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項目調研參觀,詳細了解了正在深江鐵路項目運用的智能掘進、智能拼裝、智能協同、智能診斷、智能檢測、智能構件生產、智能物管、智能通風“八大智能”隧道建造體系。在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發布的“過去50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項隧道工程”中,中國9項工程成功入選,占比18%,數量最多,占比最大;而中鐵隧道局參建了入選9項工程的7項,占比14%,包括成昆鐵路沙木拉達隧道、大瑤山隧道、西康鐵路秦嶺隧道、青藏鐵路新關角隧道、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深圳地鐵14號線、深中通道等,在全世界建筑企業中占比最大,入選項目最多,充分展現了中國中鐵隧道局在世界隧道工程建設中的雄厚實力和非凡成績。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