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能源體系正在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加速轉型,表現為能源供給側的低碳化和能源消費側的零碳化。
從能源供給側看,中國可再生能源將進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階段,可再生水、風、光電將成為一次能源的主體。從能源消費側看,清潔電力和綠氫動力日益成為用能終端的主體能源。汽車的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和企業的共識。據工信部和行業專家研判,純電動汽車適合城市、短途等場景,燃料電池汽車加氫時間短、能量密度高,適合在中重型、中長途商用車領域率先應用,兩者互為補充,將長期并存,共同助力車輛電動化和能源低碳化。
氫能:強勢突進的一匹能源“黑馬”
氫氣在燃燒中的反應產物只有水,不涉及任何碳排放。作為汽車能源,氫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潔無污染等獨特的優勢。另外,氫燃料電池車具備和燃油車同樣的“即加即走”的加注特性,一輛純電動汽車要想充滿電,可能需要幾個小時。而一輛氫燃料電池車一次加滿氫,只需要8-10分鐘。
近年來,國家也注意到了氫能在雙碳戰略推進中的巨大潛力,從政策角度對氫能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大量支持。國務院2021年發布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文件中有11項內容涉及氫能領域,明確要求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擴大氫能應用領域,支持碳達峰專項行動。緊接著,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是我國氫能領域中規格最高的綱領性規劃文件,確定了氫能的國家戰略地位,明確了氫能在國家能源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圖為宇通自主研發的氫燃料客車
但作為新興的能源載體,氫能在目前落地應用方面,還面臨著“氫燃料防泄漏、防燃燒、防爆炸”三大技術難題需要克服。同時,氫氣制取來源仍以并不環保的煤炭為主、加注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等因素也在制約氫能源的推廣應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氫能世界大門即將打開,我們之間的距離不過是由科技和完善應用體系所構成的“臨門一腳”。
遵循“趨利避害”的規律,發揮氫能零排放、高能量密度的優勢,規避氫能易爆燃、難儲運的缺陷,是發展氫能車輛、打造綠色零碳未來交通的理性思路。而在這條賽道上,宇通已經前瞻布局氫能領域,以多個氫燃料電池客車運營案例和完整的儲運加注體系向世人證明氫能在交通領域應用的光明前景。
宇通領跑氫能時代,讓全球共睹氫能風采
作為客車行業的領軍品牌,早在2009年,宇通客車就已搶先布局,研發第一代燃料電池客車。經過十余年投運積累,宇通燃料電池客車已累計運營超過3500萬公里,并投入第四代氫燃料電池客車的研發。同時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輻射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江蘇張家港、山東濰坊、貴州六盤水等地的運營網絡,氫燃料電池客車不同工況下的環境適應性表現良好。針對氫燃料客車加注、制取的需求,宇通布局研發了配套的儲運加注技術,目前在河南省范圍內已建成4座加氫站,具備了完整的加氫站運營維護能力,可為客戶提供涵蓋制氫、運氫、加氫和運營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
隨著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宇通加速布局各類氫燃料電池車產品,品類涵蓋客車、環衛車、牽引車、攪拌車、冷鏈物流車等多個領域,宇通在氫能領域的厚積薄發助力中國汽車工業在氫能領域奪得先機,為中國氫能產業取得領先地位做出貢獻。
圖為宇通氫燃料客車服務北京冬奧會
而在2021年舉行的北京冬奧會上,宇通氫燃料電池客車作為冬奧保障車輛的重要成員,活躍在各大賽場之間,高質量完成了運動員、志愿者及賽事參與人員的出行保障工作,一時間火爆全網,向全世界展示了“氫能未來”的可能性。
創新驅動氫能發展,促進汽車工業變革
有專家預計,未來5-10年是燃料電池車的培育起步期。截至2022年1月份,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上險數量8700輛左右;《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提出:到2050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5萬輛。短期內堅持氫燃料的創新運用,實現能源過渡發展,既能實現傳統燃油車的正常迭代“落下帷幕”,又能為氫燃料電池車的“閃亮登場”提供充足的積累和準備時間,從而實現能源體系的順利轉型。
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也會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宇通氫燃料客車的示范運營已證明了氫能的零碳優勢。
圖為宇通氫燃料客車批量交付北京
與此同時,宇通積極承擔行業引領者責任,響應政策牽頭建設河南省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研究院,針對行業整車競爭力不足、關鍵零部件自主化低、氫能產業鏈不協同等3大難題,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鏈優勢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進一步提高氫能產業鏈的自主化和國產化,降低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的成本。堅持氫燃料汽車領域的創新研究不僅可以具備經濟性,而且可以實現經濟增長與綠色低碳發展的平衡,也能為各地產業集群帶來更多的崗位和人才,實現汽車制造這一重工業門類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國將持續加大氫能領域政策投入,進一步提升氫能主體地位,擴大行業規模,吸引更多消費者和品牌進入市場。宇通作為客車領域領導者,正逐步轉型為新能源商用車一流品牌,將堅持以創新引領能源變革,領跑氫能賽道,助力中國以科技優勢實現第三次“能源革命”。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