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碳追蹤》(Carbon Tracker)的一份報告顯示,烏克蘭戰爭刺激了73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對綠氫投資,因為隨著天然氣價格飆升,成本使化石燃料制取的氫氣變得不“劃算”。
在《清潔氫能在能源轉型》報告中發現,由于天然氣價格上漲,到2030年,1000億美元的“臟”氫資產可能會擱淺。
自沖突開始以來,作為生產化石燃料制取氫氣(藍色和灰色)的主要原料,天然氣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飆升了70%以上,引發了能源危機,促使全球立法者緊急尋找替代燃料。
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導致化石燃料制取氫氣的成本水平大幅上升,并加速了投資計劃,隨著人們對燃料的興趣上升,以及制造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將建設更多的清潔氫資產。
據國際能源署(IEA)稱,綠氫預計將增長到2022年水平的三倍,而為了應對沖突引發的結構性變化,該報告發現,25個國家(大部分來自全球北方)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承諾了73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制造更清潔的燃料。
報告發現,德國、摩洛哥和美國的承諾最多。另一方面,產量將由全球南方主導,到2050年占世界總產量的50%,其中南非、摩洛哥和智利控制了大部分(6800萬噸)。
該報告稱,隨著新的化石氫資產(800萬噸)從今年開始投產,歐洲和亞洲將最容易陷入“擱淺”。
Kofi Mbuk(高級清潔技術分析師)作為報告的作者,他表示:“雖然綠氫不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靈丹妙藥,但如果以針對性的方式用于特定行業,將提供部分解決方案,并為解決電力行業能源間歇性焦慮的棘手問題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解決方案,同時還將采用先進的電池技術和智能電網?!?/p>
盡管利用綠氫在幫助實現零排放方面有明顯的好處,而且由于成本低于化石燃料氫的成本,該報告發現,環境因素,如過度的淡水消耗以及其制造過程中的技術和能源效率低下,將阻礙中短期的增長。
Mbuk補充道:“綠氫將在能源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應用需要集中在農業部門(化肥)和重工業(鋼鐵、重型運輸、航運、采礦),直到電解槽的技術創新得到改善,淡水用量減少。”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呈指數級增長,清潔氫可以有效地用于解決太陽能和風能的能源間歇性問題。”
然而,依賴大量淡水(從水中分離氫氣)和能源效率低下可能嚴重阻礙綠色氫氣的增長。
生產過程中浪費了三分之一的能源,液化或轉化為其他載體(如氨)時損失了達到25%的能源,而運輸產品所消耗的氫氣自身能源又有10%。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燃料增長預測目標,該報告估計,到2050年,所需淡水總量將超過世界當前淡水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國家最為脆弱。
該報告估計,根據凈零目標,到2050年,建設綠氫經濟將需要30萬億美元的投資。這不包括建設進出口設施、運輸(油輪)、儲存管道和海水淡化廠等關鍵資產。為此,政府通過創造適當的監管環境,在促進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
引入綠氫證書,確認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應
引入差價合約(CFD)計劃,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根據差價合約,投資者可以獲得有利的補貼激勵,使其能夠利用回報。差價合約通過對沖策略保護投資者免受未來未知成本波動的影響
引入稅收抵免計劃。美國最近根據《通貨膨脹減少法案》推出了一項稅收抵免計劃。這使得化肥生產和其它重工業更容易獲得電力。
設立專門的金融機構為增長提供資金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