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首屆“氫能和氨氫融合新能源仙湖科技大會”在佛山市南海區舉辦。現場,超30位院士齊聚位于丹灶鎮的仙湖實驗室,圍繞氫能和氨氫融合新能源發展戰略和核心技術進行深入研討。本次大會上,一批重大合作項目簽約、重要產學研聯合創新中心揭牌,預計將為佛山帶來產值超400億元。
圖源佛山新聞網
大會期間還有一批重大合作項目簽約,多個實驗室與企業共建的研發中心揭牌。本次簽約的四個央企包括一汽解放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國家電投集團氫能公司、中國中車氫能公司。七個行業頭部上市企業或領軍企業包括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蒙娜麗莎集團、廣東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國聯氫能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易運集團、廣東氫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弘信電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會上,8個重大合作項目簽約,分別是——
碳中和技術創新平臺創建協議
智能碳中和技術創新平臺合作協議
華南液氨儲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合作協議
燃料電池關鍵部件戰略供應商協議、燃料電池乘用車示范應用聯合推廣協議
1000輛農產品配送氫能車輛聯合推廣協議
零碳氨燃料瓷磚燒制技術產業化合作協議
共建柔性電子研究院協議
共建氫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聯合研發中心協議
此外,還有三個創新平臺揭牌——
“仙湖實驗室-招商工業集團-廣東內河航運研究院氫動力智能水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揭牌。
“仙湖實驗室李駿院士工作站-一汽解放商用車碳中和技術創新平臺”揭牌。
“仙湖實驗室李駿院士工作站-比亞迪智能碳中和技術創新平臺”揭牌。
新年伊始,如此規模的院士集結南海,共話氫能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方向,是南海以大會促進行業交流的新探索,亦再次印證了“中國氫能看佛山,佛山氫能看南海”的行業佳話。
早在2009年,南海區引進廣順新能源公司,邁出了發展氫能產業的第一步。為優化生產生活環境,2018年,南海區在丹灶鎮規劃建設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氫谷,致力打造國際知名的自主氫能技術先行地、高端氫能產業集聚地、先進氫能社會示范區。2019年起,南海又連續三年舉辦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成為國內氫能企業技術與產品的重要展示平臺。
全國首座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位于南海區丹灶鎮丹青苑。圖源佛山新聞網
目前,南海以丹灶仙湖氫谷為核心,吸引了國家電投、康明斯、重塑科技、美錦能源、清能股份等120多家企業相繼入駐,占廣東全省氫能相關企業總數的1/3,基本覆蓋氫能制儲運加供應鏈、燃料電池關鍵基礎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和終端應用等環節。產業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全部達產后將形成年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去年,南海氫能產業集群作為廣東首批五個之一、佛山唯一,入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認定評審的2022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初,國家電投華南氫能基地在南海區丹灶鎮正式建成,建成的是國內首條自主技術的碳紙量產線,年產能達30萬平方米,為國家燃料電池八大卡脖子的關鍵材料補齊了最后一個空白。”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新總監、佛山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剛直說道。
在氫能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的同時,南海區的氫能基礎設施和商業化應用場景也日益豐富。目前,南海區已建和在建的加氫站有15座,是國內商業化加氫站數量最多、加氫網絡最完善的地區。
作為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核心區域,南海區還在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出氫能共享兩輪車、氫能游船、氫能掃地車、氫能公交、“氫能進萬家”等多元化終端應用路徑,推進氫能商業化應用和多領域減碳。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