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公交車正變得越來越小?
據杭州公交集團統計,從2021年大規模“上新”中小型車輛起,杭州累計已有2629輛10米以下(車身長)公交車正在運營中,其中8米及以下車型占到了71.43%。
北京正計劃在寬度6米以上的胡同引入“常規小型公交+需求響應微型公交”的復合型公交體系;今年6月,廣州首批純電動小公交亮相,全長6.54米,專為城中村設計;深圳出現“寶寶巴士”,全車僅有10個座位,只為便利市民從地鐵到社區出行的“一百米”需求……
毋庸置疑,客流量銳減、車輛空駛率高,是各地在公交運營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那么“大車換小車”是主動求變還是被迫之舉,是追求效率還是成本控制?公交載客量變小,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否依然能兜底?今天,咱們來聊聊公交“瘦身”背后的城市發展邏輯。
杭州丁橋小藍巴
來源:杭州公交集團
頭部城市的公交為何都選擇“瘦身”?
城市公交“瘦身”,大概可以從10年前說起——2013年,北京的城市街頭出現了“袖珍”公交的身影,部分12米公交車開始被8.5米、10米車型替代。這在當年,是北京“特色”,現在已蔚然成風。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目前,深圳公交的大、中、小型公交車比例已由6:2:2逐步調整為4:4:2;在公交分擔率高達51.4%的山城重慶,僅有7座容量的小巷公交,從2020年的2條增至2023年的34條,日均營運里程1.36萬余公里,運送乘客2.74萬人次……
公交“瘦身”,為何成為全國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共同選擇?
近兩年來公交客運量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公交運營收入減少、各地財政縮緊,確實加劇了部分城市的公交經營壓力。但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副總工程師蔡潤林看來,對于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公交來說,“活下去”并不是問題,換一種“更精準的活法”才重要,“嘗試給公交大改小,并非是客流下降的無奈應對,而是適應城市交通體系快速變化的應變之舉。”
公交車型的改變,根子在于大眾出行習慣的變化。杭州就是一個典型的樣本:
改變之一,在于軌道交通快速成網。
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往返于湘湖站至文澤路站、臨平站之間。地鐵之于公交的邊際效應僅一個多月就已出現:同一路線的快速公交B1區間(黃龍公交站-下沙城),因客流量大幅下降,在2013年2月1日停駛。
杭州快速公交B1路區間車
來源:杭州公交集團
再看杭州全域。十年間,杭州地鐵建設快速推進,運營里程已累計至516公里,躍升至全國第六位。據最新數據統計,杭州地鐵歷史最高客流達到503.2萬人次, 大大分擔了城市出行壓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
改變之二,在于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和汽車保有量的水漲船高。
從2019年到2022年,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約從2.07億輛增加到2.78億輛。這與杭州的現狀相合。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讓市民在傳統公交出行之外,也有諸多方案替代。所以公交的客流競爭壓力才會凸顯,這倒逼著公交公司必須要轉型。”杭州市綜合交通運輸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海衛解釋說。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